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并不能僅依賴于模仿和記憶,實踐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小學數學教學以育人為主要目的,假如教師只關注數學教科書中現成知識的輸出,只能抑制學生的主動精神與探索欲。所以有必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探究式學習,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中所蘊涵的智慧。
一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內涵
探究性學習是指從學科或現實生活出發,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出類似于學術研究的良好情境,運用學生自主獨立的一系列探索活動,得到知識、技能及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提升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法。這一學習方法對提高學生群體的自我探索欲與創新思維能力很有幫助。教師的任務則是通過平等交流、合作學習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自主獲得知識與發展能力。所以,探究性學習是師生雙方均能參與其中的一種教學活動。
二 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特點
1.開放性
表現探究性學習內容的并非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源于現實生活,其范圍廣泛,所學內容既可是本學科的,也可以是其他學科的綜合交叉,側重實踐與研究。即使已經確定了學習的主題,但對研究的定位、目標、切入點、過程、方法等方面均具有極大的開放性,能展示出學習者的個人才華。
2.自主性
學習者在選擇課題、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形成報告、展示成果等過程均需由學生自主操作,具備了相當大的自主性,而教學者只起指導性、協助性的作用。
3.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注重引導學習者自主地探究實踐,要求其關注自身生活以及社會生活,能夠親自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從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4.過程性
學習者通過探究式學習,能夠獲得豐富的體驗、感悟,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
三 立足探究式學習創新小學數學教學的策略
1.設置問題情境以激發小學生的探究興趣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的觀點是:學習者的認識發展在實質上就是在觀念平衡狀態受到破壞之后通過努力實現新的平衡狀態的一個過程。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設置問題情境,在新知識與學生的求知心理間形成一種不平衡與不協調狀態,從而將學生引入和問題相關的情境中。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應當注重從小學生現有生活經驗與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覺得問題和舊知識有聯系,但同時又是十分新奇的,因而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從而促使學生們投入思考和探究,同時又使他們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識的不足,激發出其強烈的探究欲。實踐證明,凡是有啟發性的故事、有意義的實際操作、鮮活的生活實例等,均能為學生設置出理想的數學學習情境,促進其形成良好的探究心理,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開展合作探索以培養小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應以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探索為基礎,培養其進行合作探索的欲望,讓學生以各學習小組或者全班為單位,展示出個人的思維能力,并通過彼此的合作交流,進行取長補短。在教學中,筆者將水平不同的四位學生分成一組,編好號并選出組長。在開展分組討論時,組長負責安排組員按不同編號順序實施討論。在討論中,小組中選出一人為主發言人,其他人則加以補充,一旦有不同意見可相互辯論。這樣一來,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就能共同成長,促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切實尊重,滿足了其主動探究需求,這對提高學生的表達、調控、合作等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3.引入自主學習以促進小學生的探究能力
自主學習主要是指學習者在教育者的指導之下,自主地制定合理的學習策略。從而調節各類創造性的學習活動。自主學習的動機是要促使學生形成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而強烈的學習興趣是促成學生積極探索的外在動力。為此,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的環節。探究式學習常常會經歷從探究到失敗,到再探究這樣一個過程。教師必須注意磨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護與發展他們的自我意識,培養其良好的學習心態。要強化學法指導,讓小學生學會如何去正確學習,這是培養小學生群體自主學習能力的重點。數學教師應當從小處著眼,從教學中的細節入手,積極培養學生獨立思想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其不斷探索與總結學習的方法,從“學會”真正轉變為“會學”。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小學教學中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切體會到探究性學習能夠適應現代數學教學改革的趨勢,讓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管理者切實轉化為促進者、引導者,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在最大限度上創造出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的機會,為其提供自我表現的良機,讓其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真正內化為生命中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喬惠娟.學習策略是高效率學習的關鍵[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張先華.淺談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J].學周刊,2011(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