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個更高境界,是要求教者、學者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更多的效益,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離開效率意識的教學必將浪費大量寶貴的課堂時間,使學生的減負學習流于形式,與新課程的理論背道而馳。
一 導入的效率性
自然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引起學生情感上與學習內容的相融,達成學習心理上的共鳴,此乃情境教學的宗旨,并非生硬的為情境而創設情境。從學生感覺興趣的話題、生活經驗、好奇心、問題等展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使數學的理論教學有形有色,看得見、摸得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在肢體感覺、思維境界等方面獲得學習的成果。本著這種意識,要求老師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興趣、感受而生硬的創設教學情境。導入要有效,無效就不導入,直奔主題。當然導入的方式有多種,比如:類比遷移、聯想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無論何種導入方式,教者一定要以效率為主線,短而精,手段方式均為本節課服務的目標。
二 組織教學的效率性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成果怎樣最終由學生的學習活動與結果體現出來,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是傳授學生活動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但這種知識結構的傳授需要教師強效的組織教學內化為學生的知識水平,教師教學的效率絕大部分體現在這種組織轉化的效率上。獲取知識的過程性、思維性,把認識過程返璞歸真,用學生已有知識同化新知識、新技能,引導學生以發現者、探索者的角色研究自己已有內部文化結構,同時豐富自己文化而使自己不斷進步、發展,形成主體的學習方法、規律、知識內化的過程。從而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現代課堂教學很注意“放”手,而從現實教學過程看,很多教師,“放”的無邊——課堂目標意識不強,“放”的形式——課堂形式豐富多樣,但形式不能有效地為目標服務,“放”出去了,“收”不回——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不能緊扣本節課1~2個問題,學生思維是發散了,但離開了課堂教學目標。所以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分析,強有力的組織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轉化,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短時間內內化一節課的1~2個知識點,目標小、效果實,提高轉化成果。
三 問題解決的效率性
學習數學的目標就是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問題解決的層次分為辨別、解釋、解決簡單,解決綜合問題層層深入的基本環節。針對不同的學生,問題的解決要有選擇的效率性,教師不能站在自己的位置去理想化學生問題解決的效率,針對不同學生,分層要求,以提高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效率。
1.教會學生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數學學習成果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解題規范過程的正確指導。引導學生能完整地將自己的思維與能力呈現給別人,然后從“閱讀者”的角度得到認可,得到學習的回報。教育學生千萬不能以“會”為學習的個體主觀意識,停留在自我成就感上,使自己變成的一個聽戲者,一聽就會、就懂,而一做不是這里漏,就是那里漏,沒有一個完整的邏輯思維表現。使自己的“會”在得分上大打折扣。這就要求教師要板書規范,邏輯性強,給出得分點的細節展示,以范例引導學生、以得分為目的結果意識。嚴格規范包括:審題,分析,解題示范,解題反思。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很多學生會的試題解答錯誤,很大程度上就是審題不清,漏解現象嚴重,有些試題閱讀量大,一看就產生心理恐懼,導致無法完成解題,其中主要原因在于讀不懂題目。細、慢、咬文嚼字理清試題因果關系是關鍵。分析過程中化歸思想、數學模型識別、數形結合方法、類比與歸納猜想等都是解題思路分析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種思維導向型策略。一個好的、準確的思維分析過程將直接引導學生走向解決問題的光明之路。同時注意從解題中吸取教訓,做錯題統計,以錯促成長,以錯改正思維,觸類旁通,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做到練得扎實,學得輕松,實而精,精而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2.升華數學的思想意識——類化解題
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等都是從現實生活中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經過抽象概括所得到的數學模型。因此,要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而要使學生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通過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增強應用數學的能力。尤其是化歸思想,學生一旦形成此類意識,遇到新問題時就能將不熟悉的情境轉化為抽象熟悉的背景,這個轉化過程就成了學生的解題過程,也就達到了學習數學的目標。數形結合是充分利用圖形直觀性,幫助學生將文字符號語言轉化為更易理解的圖形語言,它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具體,把看不見的理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化難為易。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應把數學思想方法作為一種內化的工具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明確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地位和作用,并認識到將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在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是一個過程,是解題的最高境界。
四 練習、反思的有效性
知識技能的掌握與形成必須通過練習這個轉化的過程,練習的過程是將示范者的意識、思想內化到自己的文化結構中。并在反思過程中進一步升華發展。練習需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適當的量作為鞏固技能的途徑。不能停留在學生一聽就懂,一講就會,而一實踐就困難的表層掌握水平上。所以教師要針對班級大部分學生在某一節課、某一個知識點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拿出針對性的練習題,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針對性的練習、講評,讓學生反思失敗的原因,碰撞思維,總結教訓。通過類比練習,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
一節好課的成敗在于學生的收獲,在于單位時間內教者將知識技能轉化為學生文化結構的多少,同時對學生的文化結構升華的程度。有效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必須符合為學生發展服務的新課程理念。其中最珍貴的是教者能不能始終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效率這個意識,并將這個意識在行動中得以實施,并使學生產生共鳴。方法再多,理論再強,沒有效率意識貫穿于教者的行為意識中,一切都將付諸東流。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