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育的本質而言,對已有知識的獲取不是最終目的,而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塑造其人格、歷練其思維品質,使其學會創新。數學教學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學是孩子思維品質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在學生思維品質的歷練中,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是最為緊迫的。因為創新能力不僅是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然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仍存在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重視不足、教學觀念和方法落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不強等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著力于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思維訓練等影響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性要素,探索構建“創新意識生發——創新思維訓練載體搭建——創新思維發展動力提供——創新思維培養理論支撐”四位一體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機制。
一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創新意識的生發提供土壤
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第一步,必須營造寬松、民主、平等、活潑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喜歡數學老師、喜歡數學、喜歡創新。教師要善于融洽師生關系,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師生平等地討論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各抒己見,實現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在課外,教師要關心學生,嚴格要求自己,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不僅是課堂上的導師,也是思想上、感情上的益友。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不唯成績論高低,對學生一視同仁,哪怕是對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也要以鼓勵為主,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師要保持寬容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創造,對學生一些違反常規的思維保持寬容,積極加以引導,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我發現意識,對學生勇于思考的精神給予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一個寬松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充分展示和發展創造力。
二 創設“問題——討論——評價”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為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訓練提供科學載體
長期以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強調的是知識的積累,追求的是典型化、模式化問題的統一答案。教師往往按照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既定的模子上來。學生也習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按照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培養出的人才往往應試能力較強,創新能力不足。要培養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就要教會學生主動探求知識,主動探究問題,學會自主學習。荷蘭著名學者弗賴登塔爾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樣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基于以上教學理念,教師應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去設計教學環節,積極探索“問題——討論——評價”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得到新知識。即,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提出預設的問題,讓學生開展課堂討論,討論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更多的讓學生自主開展討論,教師匯總討論后的結果,再讓學生對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分析,教師最后做出綜合評價。需要注意的是,通過討論得出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肯定某些解決方案的科學、合理、適用性時,不能絕對否定另一些解決方案,而要科學、辯證、客觀地分析諸種方案的利弊,即使學生出現知識性、結論性、判斷性的錯誤,教師也不要馬上給予否定評價,要以點撥為主,采取激勵、暗示、提醒的方式,使學生繼續思考,把改進的機會留給學生,在矯正誤點的同時,促使學生自悟,啟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其中,討論的環節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課外利用課后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動手實驗、歸納總結、思考,探尋問題的答案;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摒棄“教師本位”觀念,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課前的教學設計不是僵化的,并不能成為教師課堂上一成不變的表演腳本。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一群思維靈活的學生,而不是學習機器,要以學生為主體,善于發現創新苗頭,充分尊重、靈活處理課堂教學中隨時出現的新思維、新觀點,不能僵化地將課堂上學生即時出現的一些新想法硬拉回到教案既定設計中或普遍的思路上來。
三 培養學生大膽批判和質疑的創新精神,為創新思維能力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受順應、接受的傳統思維習慣的禁錮,學生在長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思維沒有得到解放,缺乏批判和質疑。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原有認知水平到更高認知水平,從模仿到創新,從再現性思維向創造性思維飛躍,其橋梁是批判,即對原有認知方式的否定。通過不斷的質疑性、批判性思考,能夠促進認知水平和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即學生的思維“在不斷質疑中發展,在不斷否定中升華”。所以,沒有質疑、否定和批判,學生的認知水平只能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之上,也難有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在課堂上特別是例題教學后的練習課上,在鞏固學生知識技能形成的同時,應重視對學生進行發散性、創新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放下思想包袱,盡可能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解答問題,鼓勵學生多發問、勤質疑,深入探究,甚至對同學以及老師的解題思路提出質疑和不同看法。基于這樣的觀點,教師可以在例題教學后的練習課上,通過變換敘述的表達方式、條件或問題,設計一些非常規性、開放性問題,引導同學們對已有的解題方法進行質疑性的思考,提出新問題,再運用“問題——討論——評價”的教學模式,讓同學們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使同學們進行發散性思考、多角度思考、有深度的思考。通過這樣有目的的訓練,不僅讓同學們鞏固了所學知識,促進已有知識的系統化和融會貫通,還能使同學們突破傳統的思維習慣,學會、敢于、善于質疑和批判,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其科學創新精神。
四 處理好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的關系,為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提供理論支撐
依據思維過程的指向不同,思維可分為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聚合性思維是將問題所給予的信息綜合起來,進而得出一個正確或最佳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同。數學課中的“找規律”、“總結法則”、“由具體現象概括定義”等,即屬于這種思維。發散性思維則不拘泥于某一途徑,不局限于既定理解,而是進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盡可能多地作出合理解答,其主要功能是求異與創新。“一題多解”、“補充問題”、“開放式問題”等,是小學數學課中發散性思維的主要形式。創造性思維,是以上兩種思維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重視一個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若在課堂上讓學生一味地進行發散性思考,就會出現發散的目的性不明確,從而淪為“為發散而發散”的形式主義。例如,計算“3+3+7+3+3”,學生的思路可以有:一個個的連加,3×4+7、3×5+4等,最好的辦法已在其中。教師如還在不斷追問“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就易讓學生陷入無效的思考中,引導一些學生鉆牛角尖,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繁瑣化,達不到創新思維訓練的目的。當然,如果只偏重聚合性思維,也可以掌握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但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所以,創新思維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發散性思考和聚合性思考的“度”,在發散性思維訓練中,應及時營造思維的聚合情境,在適當的時候把學生的思維從發散引向聚合,包括讓學生對諸多方法進行自我評價、互相評議、進行概括或由教師講評,從而得出最佳方法及探尋規律性知識。
總之,在“寬松、民主、平等、活潑”的創新氛圍之中,依托“問題——討論——評價”這一教學模式作為載體,從發散——集中,又從集中——發散,經過多次訓練,必然促使學生的思維水平向更高一級發展,既能鍛煉思維的廣闊性,又能發展思維的深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謝柳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創新意識的幾點做法[J].基礎教育研究,2002(S1)
[2]馬士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1)
[3]顏艷暉.凸顯數學教學的核心:思維——小學數學思維培養“七性”[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1(3)
[4]朱永祥.小學數學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若干關系的處理[J].中國教育學刊,1999(6)
[5]王亞軍.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