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授課制出現以來,班級就成為學校的基本單位和重要組織。在我國,小學班級管理中長期形成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狀況,嚴重束縛了學生主動開展各項活動。主體性教育理論提出使學生既是自主學習的主體也是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的個體。班級管理中學生自主管理是指學生在班主任有意識地培養和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由學生自己做主的管理。具體到干部的選拔、班規的制定和日常事務的處理,學生都有權享有參與和決策的權利,并且讓學生參與監督和評價。
一 研究背景的提出
1.現代社會對自主性人才的需求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的焦點問題之一是主體性教育,是我國實施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們必須認識到,正到來的是一個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的時代,是一個需要生命的主體性在實踐中充分發展潛力的時代,對個體生命的熱愛和多方面的發展是當前教育的一個價值目標。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一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二是教會學生自主管理。而這種自主發展要從娃娃抓起。
2.新的學生觀倡導學生自主管理和自主發展
新的學生觀認為學生具有“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的特點。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是學生自己的集體。葉瀾以關注學生在班級中的生存狀態為出發點,指出近代學校教育僅以外在的社會需求去規范人,忽視作為生命個體的人具有的主動發展的這種內在潛力的弊端。一方面,傳統的學校班干部制度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體現,民主意識受到壓抑。另一方面,被指定的班委能得到班主任的庇護,使少數小干部有一種特權優勢,而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學生則處于被管狀態,班級成為班主任和少數班干部的班級而不是全體學生的班級,長期下去不僅容易形成學生的官本位思想,而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不利。
3.相關研究理論日漸成熟
第一,主體性教育理論。20世紀80年代,關于人的主體性問題的研討由哲學領域向教育領域輻射,從而在教育界開始了有關“主體性教育”的討論。主體性教育主張人本教育,把人培養成主體。它的特征是,強調學生不是傳統教育中單純的教育對象,不是被動的,單向的接受老師傳授知識的受動者,而是主動參與教育過程的主動者,是與教師共同參與教育過程、達到教育目的的主體。在學校教育中,學生既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體。學生通過自主管理和約束,有利于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集體主義感。在主體性教育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第二,人本主義管理理論。人本主義管理理論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潮,強調在價值取向和方法策略上凸顯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倡導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調動和發揮人的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釋放人的創造潛能。在小學教育管理中“以人為本”就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要以學生的發展作為班級管理的出發點,重視學生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建立以“學生為根本”的班級管理模式,讓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處于身心發展期的學生逐漸渴望體驗獨立,開始主動嘗試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越來越強烈的要求思想和行動的自主權。老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需求,為每個學生創造鍛煉機會的平臺,使每個學生都具有管理能力。
二 學生自主管理班級中存在的問題
1.責任不明,虛設崗位
在學校中許多班級雖然提供了許多崗位,如: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生活委員、班級公物管理員等,雖然崗位多,但是責任卻不明確,可能導致一些人掛著職位的名卻不辦事或者是越權辦事,沒有做到分工明確。最后可能導致班級管理一盤散沙,人人有權,實際上人人都沒權。
2.班干部職責分權缺乏制度性
班干部職責制度對班干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也是評價和監督班干部的重要方式。雖然班主任制定了一些可操作的規則,如輪流值日制度和課間值日制度等。一方面,這些制度僅是一些外部的規則,并沒有真正內化到學生的心里,可能只是一些形式化的東西;另一方面,針對全體學生進行的班干部培訓較少,不對學生進行干部培訓,學生自主管理就沒有方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也就不會提高,管理的效率就會降低。
3.班級中學生參與管理的面積小
班級中主要的學生干部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管理的機會較多,而大部分學生則處于邊緣被動狀態,參與管理的機會非常少,從而不利于大多數學生的自主意識的發展和民主意識的培養。而且班級中的有些事務是老師提前已經布置好了,只需學生執行,所以學生的管理意識仍只停留在執行老師規定的任務階段,并沒有真正做到民主管理。
三 完善小學生班級自主管理的途徑
1.小干部崗位建設與輪換
學生干部的產生方式是體現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重要方面,比如,公布崗位職責和要求、學生自愿申請、公開競選者信息、召開競選演講、無記名投票、干部任用、崗位輪換等。通過這種方式給學生提供平等的機會?!皪徫弧币馕吨鴮W生在班集體中擔任某種職務,就應該負相應的職責,做好本職工作,為同學們服務的同時建設班級。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使學生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同時也使班集體凝聚力增強了,實現了崗位對學生的教育價值。同時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增設必要的學生崗位是發揮學生自主性的重要途徑,減少干部的兼職和一崗多人。同時在制定班級目標和班級規章制度中,改變班主任說了算和少數班干部決定班級發展的狀況,激發全體學生參與制定崗位設置。班主任要打破班干部“任命制”、“終身制”,實行崗位輪換制度,讓每個學生在崗位的輪換中,有機會體驗崗位的苦樂與責任,同時得到全面的鍛煉,逐漸成長成熟。
2.班級責任分明,各司其職
完善的規章制度能夠避免學生的自主管理陷入無序的狀態,制定更細化的班級干部制度,明確職責和義務,做到有章可循。班主任可以指導學生干部制定崗位責任專人負責制,形成行為承包管理規定,明確負責人的職責范圍,逐漸建立一套規章制度,實現“班里的事,事事有人干;班里的人,人人有事干”,關鍵在于班級事務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干部去做,班主任要做一個引導者,只有學生面臨問題,通過思考尋求多方支持最終解決問題,才能逐漸積累經驗和教訓,在處理問題時得到鍛煉。適當放權,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具有勇于承擔責任的意識,為同學服務的意識。
3.加強對管理者的培訓,實施多元評價體系
定期進行面向全體學生的班干部培訓,為了使小干部盡快進入角色,順利開展各項工作,對全體學生進行干部培訓就顯得尤為重要,包括職位的分配、明確職責、管理的藝術和手段等。讓學生明白自己是一名學生干部,因此要以身作則,起榜樣帶頭作用,具有干部意識、大局意識、工作中勇于創新的意識。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在思想上應有清醒的認識,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到對學生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和全面性,而且也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讓全班同學參與到班干部的評價制度中,更顯出班級的公正性,全班監督,全員評價,從而使班級的管理達到最佳的效果。
總之,班級管理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它的起點是人,落腳點也是人,班級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也有做人做事的傳遞,因此班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對人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生的世界就應該讓學生來管理,相信他們可以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管理自己。
參考文獻
[1]宋延東、高俊.構建自我管理機制在班級管理中的意義[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2]胡少云、周珺.淺談以自我管理為主導的班級管理[J].職教論壇,2005(5)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