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58年的蘇州市渭塘中學有著50多年的普通中學辦學歷史。2002年起為彌補蘇州市相城區區域無職業中學的教育現狀,該校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加快培養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的號召,在區委、區政府和區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逐步由普通高中轉制為職業高中,2010年斥資3億元異地新建,正式更名為蘇州市相城中等專業學校。短短幾年,該校不僅上下齊心、迎難而上,順利實現了普職轉型的平穩過渡,而且搶抓機遇、適時而動,成功創建為國家級重點、江蘇省四星級中職校,開設了機電工程、電子信息、財經商貿、文化藝術、旅游烹飪五大專業部及20多個熱門專業。目前該校硬件設施足以趕超蘇州市一流職校,但出于轉型時間短、資源轉化慢等歷史原因,在內涵建設上尚存在優化改革的空間,筆者嘗試從績效、調研、監管、效能、師資、資源等方面對學校建設進行研究,具體要點如下:
一 制訂科學績效方案,調動全員參與激情
俗語說:“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任何一個卓越機構的高速發展都不是依靠某個或某些人的孤掌苦撐,必然是全員參與、群策群力的結果。轉型期的中職校內有普職轉換的憂慮,外有趕超一流職校的壓力。在這種局勢下,若沒有對教師工作的量化認可,沒有將崗位職責和制度體系充分融合成一體,必將出現“能干者不干、平庸者散漫”的態勢。因此,光靠行政班子或部分教師的努力很難讓轉型期的學校跟上快馬加鞭的強校步伐,唯有用激勵獎懲的手段讓全體員工動起來才能促使學校的升級之路走得更快更穩。學校管理層可以給各科室和專業部布置明確任務,按分管項目初步草擬專項考核細則,然后糅合成一整套科學嚴謹的績效方案,將教師的課時值班數量、教學德育業績、各類職務工作、參與創建項目、技能學歷進修、競賽科研成果等所有任務形成業務積分,讓“相對客觀的標桿”成為“蘿卜和大棒”鼓勵和督促著全體教師齊頭并進。
二 嚴格開展專業調研,從頭抓專業發展
在職教理念中,特別強調專業調研的重要性。一個專業的定位會對今后的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技能實訓、就業效果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如果沒有認真嚴謹的市場調研和專家論證,學校在專業設置上就會缺乏高起點、新特色。調研的重點應放在專業開發是否與區域產業結構吻合,人才培養目標是否與就業崗位和職業能力對應,課程體系是否與因材施教的實用教材配套,以及組織實施的頂崗實習和就業跟蹤是否行之有效。應從“教師會講授何種課程就開設何種專業,從而培養何種學生”的老套路轉化為“社會需要何種人才,人才應該有何種能力,能力對應哪些任務,這些任務需要哪些課程”的新問題。只有明確了“出口”何在,才能在源頭上確保開設的專業有市場、有活力。畢業生競爭力的增強會促使成功就業的概率提高,也會改變家長“讀職校沒用”的錯誤認識,從而帶來良好的口碑宣傳效應。
三 加強教學質量監管,確保師生水平提升
縱觀成功職校的取勝之道都離不開高效運作的心臟——教學管理機構,教學管理部門扮演著專業建設發展總指揮的角色。教學管理處領導除了要率先學習職教改革理念,研讀各項評估標準,參與各專業的教學計劃論證,及時了解課程實施并組織定期修訂,更要結合各專業部的長遠發展給所有教師指出明確的目標和任務分解,如:組建教研團隊,設置項目課程,編寫教學資源(教材、課件、教案、習題),建立信息網站等。教學管理部門還要定期開展師生訪談,評價教學效果。真正加強教學監管,不僅可以促使師生水平提升,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減少了學生違紀發生的頻率。
四 消除現存體系詬病,提高處室辦公效能
在由普通高中向職業高中轉型的過程中,學校必須對管理模式進行變革,變年級組管理為專業部管理。結合現狀,可考慮將行政處室、年級組、專業部的人力資源重組,淡化行政處室的工作權限;將有行政管理經驗的老者分配到各專業部擔任專業部主任職務,主抓人事調遣和事務分工;選拔專業水平較高的中堅人才擔任專業部副主任,主抓專業發展和業務科研;同時配備協助管理德育和教學常規事務的助理兩三名,這一結構的團隊組建有利于將管理問題化解到各專業部來承擔,加大專業部的管理參與權。此外,文化課任課教師可以同步分組,充實到各專業部中去,參與各專業部的活動,也有利于結合本專業部學生特點因材施教。只有各專業部人力、物力、財力清晰化,各專業部的良性競爭效益才會顯現,才能真正帶動學校的大發展。
五 優化專業師資結構,培養核心骨干梯隊
職業學校的中堅力量是專業教師,專業教師的引領靠核心人才。轉型期職校要在名師的培養方面下工夫,物色好后備人選,給予特殊待遇,創造寶貴的機遇。不僅要制定詳細的師資隊伍建設方案,還要組織教師以五年為一個周期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以“教術”“技術”“學術”為抓手,通過“學歷資質培訓、業務能力培訓、實踐經驗培訓”等項目模塊對領軍名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展開分層培養,并通過繼續教育考評、教學質量考評、雙師認定考評、科研量化獎勵、年度綜合獎勵等激勵機制來落實建設目標,逐步建成呈“金字塔”狀結構的復合型人才資源庫。
六 調動校外社會資源,謀劃“事件”營銷
前面五點都是在著力打造學校的“美譽度”,但“知名度”的提升還得借助其他力量。學校在辦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多借用校外的社會資源,舉辦多種形式的合作班,或者與國內外高校或社會培訓機構聯手,聘用更高水平的兼職教師、采用更新內容的課程體系、引進更靈活適用的教學方法,借前人的經驗成果來完成轉型期職校的升級之路。另一方面,應該努力創造“眼球”經濟,采用“事件”營銷來擴大知名度,如:舉辦各種論壇、承辦會議或賽事、聯合行業協會成立職教集團等。區域經濟的發展會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又影響和改變著勞動力的需求結構。服務于地方經濟的職業教育必須根據區域勞動力就業結構和就業需求有的放矢地培養人才。加快普職轉型是相城中等專業學校作為相城區域內唯一一所中等職業學校的歷史使命。加強學校發展策略的研究,必有助于突破轉型瓶頸,使其真正擔負起為相城區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胡興苗.中職學校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路徑探討[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5)
[2]吳安頂.創新中職學校管理促進學校科學發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0(9)
[3]古義權、孫亞輝、段德俊.中職學校規模化發展探討[J].資治文摘(管理),2010(4)
[4]胡禮榮.中職學校管理中如何做到科學決策[J].經營管理者,2009(1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