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性思維指思維活動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墨守成規,奇異、求變,表現為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造性思維不是生來俱有的,而是后天認真思考、培養鍛煉出來的。卓別林為此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和拉提琴或彈鋼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練習的。”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心理上的“自我調解”,有意識地從幾個方面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一、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訓練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為學生的創造能力“堆壘基石”
學生創造的前提是對原有真理性知識的全面掌握及融會貫通,只有基于這點的創造,學生才能顯得游刃有余。因此,平時,要注重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訓練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建立在“雙基”的基礎上,讓學生對知識的應用達到自如的境界
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圓柱和圓錐》中,有關基本公式的靈活應用,也是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但很多情況下都是正向思維——根據題意寫出公式代入數據計算即可。但也常出現利用基本公式逆向思維解決問題的情況,這時我便專門安排一節課“公式‘倒車’”。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公式“倒車”的技巧,并能靈活地掌握這技巧解決問題,下面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情況:
1.圓的面積和半徑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底面周長的比是2:3,體積之比是6:5,那么圓錐的高與圓柱高的比是( ):( )。學生想:因為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底面周長的比是2:3,所以半徑的比是2:3,底面積的比是4:9,所以根據公式“倒車”列式:====,雖然平時也進行類似的公式“倒車”,但此問題的難度似乎更大,但學生已經有舉一反三的自覺性,投入到解決新問題的創造中。又如在同冊第二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中有一道練習:學生在作業本上這樣寫道:=3.14,=6.28,=9.42……,因為=πr(不一定),所以圓的面積和半徑不成正比例。當問及=πr這個公式是怎么得來的,孩子們顯得底氣十足了。所以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應建立在“雙基”的基礎上,要求我們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否則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便成了無水之源,無本之木。
三、設計梯階式題組,誘發創造性因素
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說過:“例子有時比定律還重要。可見,學生對概念、定律、方法、技能的學習,一般都需要接觸到相對應的題目,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充分理解,自覺地掌握。如“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這一知識點,我設計如下梯次練習:
a.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等底等高,如果圓柱的體積是45立方厘米,那么圓錐的體積是( );如果圓錐的體積是45立方厘米,那么圓柱的體積是( )。
b.把一個圓柱形的木材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削去部分的體積是12立方分米,那么圓柱的體積是( ),圓錐的體積是( )。
c.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等底等高,已知它們的體積之和是12立方分米,那么圓柱的體積是( ),圓錐的體積是( )。
d.已知一個圓柱的體積是45立方分米,那么圓錐的體積是( )
①15立方分米 ②135立方分米 ③無法確定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定律,比“死記硬背那些綱綱條條”更能完整地建構認知,誘發創造的因素,從而較好地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四、關注探索、聯想拓廣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巧設思維情景,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探索,使他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所頓悟,有所提升,有所創造。因此,我們會采取這樣做法:適當安排一些有難度練習題,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后,就“推波助瀾”,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高度“躍動”和“奔放”的狀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鼓勵猜想,啟迪“靈感”,促其頓悟,使思維發生飛躍。當然,猜想能引發學生去創造,但猜想的結果并非完全是真理,繼猜想之后,還要做一定的論證。
如右圖,一段底面積是12.56立方分米的圓柱形的木材,被截去一部分后,求它現在的體積。根據圓柱的體積公式肯定沒辦法直接求出體積的,那怎么辦呢?學生有的猜想虛線所示以上截去的是這部分,但又苦于沒有證據證明。于是只好另辟蹊徑,有的同學猜想是否能在上面添補一個完全一樣的圖形倒置,這樣就能組成一個新圓柱,求出體積后再除以2就可以得出現在的體積了。當即,所有學生頓悟,于是那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油然而生,凝結的思維又得到質性的飛躍。
五、開拓思路,誘發求導性和發散性思維
徐利治教授指出:“任何一個科學家的創造能力,可以用如下公式來估計:創造能力=知識量×發散思維能力。”從這里,我們可看出發散性思維,對于一個人創造力的培養的重要作用。如一段公路長3600米,3天修了20%,修完這段公路一共要多少天?學生寫出這樣幾種解法。
解法一:3÷20%=15(天)
解法二:1÷(20%÷3)=1÷=15(天)
解法三:3×(1÷20%)=3×5=15(天)
解法四:3600÷(3600×20%÷3)=3600÷240=15(天)
解法五:3600÷(3600÷3×20%)=3600÷(1200×20%)=15(天)
比較起來解法一最簡便,解法二和解法四比較好理解,幾乎每個學生都寫了解法四,也有的同學用方程解,但不同解法的背后對題意中的數量關系解讀也就有不同,通過這種交流,拓寬學生思路,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一題多解的訓練,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解題思路,使不同的知識得以綜合運用,并能從多種解法的對比中優選最佳解法,總結解題規律,使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使思維的發散性和創造性增強。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摒棄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代之以新的教學模式,自覺運用教育心理學規律,不斷開發學生的智力;還要讓學生明白,我們不僅要學習人留下的成果,更要批判性地吸收、繼承,甚至創造。鼓勵學生多猜想、多發現、多“創造”,用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培養出一代具有創造性精神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田萬海.數學教育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張奠宙,唐瑞芬.數學教育學[M].南寧: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任明中.例說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學數學1999(8)
[4]朱平.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J].小學數學,1995(3)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