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華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支脈,是華夏炎黃的子孫。當日本侵略者不斷制造侵華事變,欲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這對于廣大華僑來說,祖國淪亡必失其“根”,民族不在必失其“心”。華僑所具有的這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是他們踴躍支援祖國抗戰的思想基礎,是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在共同的抗日救國斗爭中,轉變成巨大的物質力量。
【關鍵詞】華僑;抗戰;援助
日本侵略者大舉瘋狂侵華,中華民族遭受空前的災難,億萬中國人民奮起抗戰,海外兒女多方支援,他們無償地為祖國抗戰捐獻大宗物品。華僑的物資捐獻不僅數量大而且形式多樣,品種齊全,大到飛機、坦克各種車輛,中到冬夏服裝、毛毯、被褥、蚊帳,小到金銀首飾、結婚戒指,甚至獻出自己的熱血救死扶傷。
抗戰時期,戰爭的制空權一直操縱在日軍手中,敵機到處肆虐逞兇,頻頻轟炸前方我軍陣地,常常濫炸后方無辜居民。廣大海外華僑不但訓練派出自己培養的優秀駕駛員回國參戰,還廣泛地開展獻機活動。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菲律賓華僑發動熱烈的獻機支援十九路軍的抗日活動。李清泉首倡捐款2.5萬比索,購戰斗偵察機1架。到1933年,全菲華僑捐機款約達國幣300萬元,購機30架,送給十九路軍。到1938年底全菲華僑共獻機50架,接近抗戰時期華僑獻機總數的四分之一。
1933年2月,緬甸仰光成立了“緬甸華僑航空救國協會”,到1935年10月,該會募集國幣47590元,訂制“緬甸號”飛機1架。1939年6月“緬甸華僑號”戰斗機在重慶與日機交戰立功。工商、店員、小販、學生等各階層華僑為之震奮,再度獻機10架,其中有全緬214所華僑學校師生,捐出積攢的零用錢全緬幣49191盾,購買“緬甸華僑學生一號”和“緬甸華僑學生二號”兩架飛機。
抗戰時期華僑共捐多少架飛機沒有確切統計,僅從1937年至1942年,華僑共捐機217架,約占國內外同胞捐機共1270架的17%;接近戰時我國從國外進口飛機2300多架的十分之一。無疑,華僑捐獻的許多飛機,是我國戰時空軍力量的重要補充。另外,華僑購贈祖國的坦克有27輛。華僑捐贈的飛機和坦克,是以武裝5個空軍師和1個坦克團,直接增強了祖國的抗戰力量。
車輛,是祖國抗戰必不可少的另一項戰略物資。在抗戰頭3年,華僑捐贈的各種型號的汽車、卡車、救護車共1000多輛。其中,美國紐約華僑捐助的救護車100輛,美洲各地贈送的救護車200輛,緬甸華僑購置的新式卡車150輛,南僑總會獻贈的2噸型卡車200輛等等。僅這4處的贈車,就可以裝備5個運輸師和300個中型救護隊。幫助祖國解決了戰時運輸車輛短缺的困難和運送傷員救死扶傷的問題。
為祖國抗戰軍民捐獻冬夏服裝,是抗戰時期海外華僑踴躍獻物的重要一項。1939年9月24日,全國婦女慰勞會領導人宋美齡,發起為前線將士捐募棉衣的征募運動。南洋各地華僑僅一個多月就募得500多萬元,使國內前線30萬爬冰臥雪的將士免受寒冷之苦。1939年,加拿大華僑為祖國前線將領捐獻高級羊毛毯3000條。巴拿馬華僑演劇籌得美元折合國幣9萬多元,分三次匯給宋美齡購制棉衣。大洋洲新西蘭華僑僅有3400人,抗戰時期為祖國捐款獻物達37次,先后5次共捐款毛織品30大木箱達10噸以上。
據統計,從抗戰爆發到1940年,僅南洋華僑為祖國捐募各種棉衣700多萬件,夏衣30萬套,軍用蚊帳8萬床,另外還有寒衣捐400萬元。華僑捐獻的大批服裝衣物,減少了祖國抗戰的物資困難,溫暖了抗日官兵的身心,增加了殺敵士氣。
捐獻藥品是華僑為祖國抗戰的重要捐獻活動之一。華僑捐獻的藥物,不僅品種多,而且數量大,而且多系依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或僑務委員會開列的藥單,配足全料,稱為“單位”。每個“單位”藥品,共計50余種藥品,可供500名傷兵的后方醫院1個月之用。僅美國僑胞所貢獻的藥品,到1940年初,已達1000“單位”以上,即可供50萬傷兵1個月之用。當時,中南和西南地區惡性虐疾流行,急需金雞納霜,印尼各地華僑多次捐獻這種藥品,合計約1.17億粒,夠500萬人服用。菲律賓華僑為祖國捐凡士林抹膏15萬磅,防疫漿苗100萬劑及許多防毒面具,華僑婦女團體捐救傷袋10萬個。新加坡南洋籌賑會捐贈阿斯匹林藥片350萬粒。越南華僑捐藥綿40箱。歐洲瑞士華僑1940年為祖國捐藥品1146包,醫療器材1833件。非洲橫里斯華僑捐X光鏡一架和一批藥品。至于僑胞所組織的救護隊所帶回國內的藥品器械,則無法統計。
為了徹底解決藥品短缺問題,有些僑領殷商在國內外建立制藥廠和傷兵醫院,如陳嘉庚等人創辦重慶制藥廠,美國華僑侯總榜、張芳等人在紐約建立中美制藥廠;胡文虎捐資200萬元國幣,建立國內傷殘軍人療養院;菲律賓華僑吳起順臨終時捐10萬元,囑其家屬回國建立傷兵醫院等。
此外,華僑還發起僑胞輸血運動。1940年秋,旅居印度的海員和僑胞前后共13人,為國內前線傷病將士獻血1750CC。其中又建立中國血庫,為中國滇緬遠征軍傷員之用。1943年6月,美國紐約建立“華人血庫”。
為救濟受難饑餓的國內同胞,1938年初,泰國華僑秘密發動捐米運動,一星期內捐得大米10萬包,般運回國內。菲律賓華僑為祖國賑濟大米250萬包,大米5000包。
華僑的大批贈物,對于祖國的抗戰和建設事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抗戰期間祖國戰略物資和民用物資緊缺的狀況,賑濟了戰區和后方的部分傷兵難民,增強了祖國抵御外強的國防力量。它是祖國長期抗戰的重要物資補充,部分地奠定了祖國抗戰勝利的物質基礎。
(作者單位:重慶市綦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