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教學屬于過程教學,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的巧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和探究的積極性,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以蘇教版教材的部分章節為例,探討在初中數學課堂創設情境的方法。
【關鍵詞】教學法;創設情境
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數學思想的生發、形成和發展,也包括了方法的發現和使用。每一個學科的學習,其最終的目的都不外乎學以致用,數學亦如此。通過在課堂上巧妙的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究,并在學習和探索過程中開拓思路,獲得新知。那么,如何創設情境,才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學生的參與熱忱,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呢?本文針對蘇教版教材,談幾點具體的思路:
一、以生活情境入手,引出探究的主題
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從大家熟悉的生活常識來創設情境,能將解答數學難題轉變成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真實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能更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學習和探究,最終解開了數學難題的過程,也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思維,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能力。
例如說,在講解在教師講解蘇教版7年級下冊“全等三角形”的課程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張三角形的硬紙(下圖),假設這樣一個情境:在一次科學小組活動中,小麗不小心把不小心把一塊三角形玻璃打碎了,碎成以下形狀(將硬紙撕成三部分如圖示),為節省時間,三個同學分別拿著一塊玻璃去三個玻璃店,他們能不能配來一模一樣的三角形玻璃呢?
然后讓學生在小組進行討論,用哪塊玻璃有可能配來相同的三角形玻璃,為什么?經過學生慎重思考和討論,多數同學認為帶第三塊去就好,因為它保留著原三角形的一個邊及相鄰的兩個角。然后由三個同學分別拿著三塊硬紙到黑板上,試著還原出三角形的原樣,結果果然是只有最右側的紙片,才能還原出三角形本來的樣子,這就很自然的引出了本節的主要內容,三角形全等的判斷公理:角邊角公理。這樣,學生對于這條公理就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這一環節也會深刻的烙印在學生的腦海,使課堂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故事引入,趣味橫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數學課堂上,也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積極性,才能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舉例說,教師要講解等比數列前n項之和,可以給學生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又小氣又貪婪的鑒奸商,一個數學家就想懲治一下他。這位數學家找到這個商人,揚言要跟他做交易。具體內容是在三十天內,數學家每天給奸商一萬元錢,而商人只需要第一天給數學家1元,第二天給數學家2元,第三天4元,以此類推,每天都付前一天的二倍。你們說這筆買賣能成交嗎?
學生們陷入思考。教師接著說:“當然以奸商的性格,他毫不猶豫就屁顛屁顛的答應了,三十天后,你們猜怎么著?”有心的同學就開始算第10天時候該支付多少錢,第20天時候各支付多少,當算到30天雙方共支付多少錢的時候,很多同學就感覺到了難度,等算出結果,很多人露出驚訝和了然的神色。教師適時的問:“這筆買賣到底是誰賺誰賠了?”當然是奸商吃了個大大的暗虧。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個求等比數列前n項之和的實際案例,自然的引入了新課內容,同學們也不知不覺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對學生掌握新知很有益處。
三、利用矛盾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探究
一個戲劇最能扣人心弦的,不外乎矛盾沖突。一堂課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也首推知識矛盾。一個好的數學教師,必須是一個能在課堂上制造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高手,將學生放到新舊知識的銜接和矛盾中,往往能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記憶知識,引發他們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并最終收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師講解平方根的課程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矛盾對立的情境:首先,提問學生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然后考察邊長為5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這個簡單的問題,幾乎每個學生都能答出正確答案“25”。然后回過頭來提問:假設有個正方形,他的面積是25,那么他的邊長是多少呢?這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給出答案:5。然后繼續追問,面積為36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多少?這就是平方法則的逆運算,也不算難,答案是6。而等教師問道面積為5的正方形,他的邊長是多少呢?此時,學生就是開始思考,那個數的平方等于5呢?這在學過的知識中是沒有答案的,這個難題,正好激起了學生求解的欲望,帶著問題去接受平方根的概念,無疑使他們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通過新舊知識的對比和銜接來創設情境
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石,新知識是舊知識的拓展,尤其在數學學科中,知識點的銜接尤其緊密,因此在教學中,要隨時注意鞏固舊知識,在回顧舊知識時創設情境,引出新知識。
筆者在講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時,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鼓勵學生先將二元一次方程轉化成一元一次方程,一步步的求解,直至得出正確的答案,在解題的過程中總結規律。這就是一個新知識與舊知識銜接的過程,在教學中,既鞏固了原有的知識,又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新知識,一舉兩得。
五、結束語
俗話說,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學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必須針對所教的知識和學生的特點,來設計教學環節,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創設情境教學法,正是要求教師在教授知識點時,要結合實際來營造一個趣味盎然的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以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振榮.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自主探索數學模式的有效途徑[J].福建中學教育,2007
[2]楊琴艷,淺談初中數學基本概念的教學[J].《當代教育》,2007年第4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大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