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說過:“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對話,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是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一系列互動的外化,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狹義的“你說我聽”式的語言交際。因此,只有精彩巧妙的“對話”,才能真正撥動學生的心靈之弦,我們的課堂才會產生最為壯美的和聲,才能超越課堂,超越學習,變學習為一種真正鮮活的課堂生活。
一、發掘矛盾,獲得啟迪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流、精神的對話。閱讀活動實際上是讀者通過心靈對話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因此,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是閱讀教學的中心。傳統的閱讀教學過分強調意義的獲得,使得對話僅在認識層面上進行,難免會變得枯燥單調。因此,教師必須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引領學生讀書探究、討論,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如教學《趕花》一課,教師讓學生交流初讀感受之后,大膽給了學生將近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課文,談談有什么新的發現和問題,把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由原來的粗淺逐步引向深入,讓學生走進課文,走近養蜂人,基本掌握課文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再讀書,再思考,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矛盾點”,引發學生與文本意義的激烈碰撞: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為采蜜而四處奔波,不累嗎?既然累,為什么還要從事這份工作?在明白了養蜂人是以此為職業養家糊口時,學生又產生了新的問題:既然養蜂人翻山越嶺、四海為家這么艱辛,為什么說這種生活義充滿了詩情畫意呢?他們歲數大了,還做這些工作嗎?……從這些“矛盾”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學生已完全進入到課文情境,正在與主人公進行心靈的對話。整堂課學生思維活躍,熱情高漲,在心靈自由飛翔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他們聯系生活與文本對話,跳出文本與老師對話,個性得到解放和張揚。
二、啟發質疑,生成認識
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師生互動中閃耀出的創造火花,適時組織合作學習,通過心靈碰撞,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從而生成新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詹天佑》這一課時,有學生質疑開鑿八達嶺隧道采用“中部鑿迸法”,他認為:既然中部打豎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應該多打幾口豎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同學不同意他的說法,認為打豎井也需要時間,不是豎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幾口井?點應該定在哪兒?此時學生情緒亢奮,正是探索的契機。教師牢固把握,給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場所和方法,讓學生自己選擇學習伙伴,針對以上問題仔細閱讀課文,尋求問題的答案。為了讓學生透徹地理解,教師提示學生畫出示意圖。學生將課文上的語言、知識達到了真正的內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觀點。
三、合作交流,張揚個性
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沒有溝通就沒有教學”,只有溝通、合作才有對話,才有互相間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要重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建立合作式學習。合作學習是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的一種形式,教師要及時抓住并利用有價值的信息,參與學生的思維,使合作學習達到最佳效果。如我在教學古詩《春日》時,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讀讀詩句,觀察插圖,聯系注釋想想詩意,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組成三人小組按伙伴學習法進行學習,在這樣的合作氛圍中,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所喚醒和激活,整個對話過程充滿了創造色彩,然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小畫家、翻譯家、朗誦家中的一個角色,分別以特有的形式表達對詩的感悟。當小畫家的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詩意,當翻譯家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繪的意境,當朗誦家的以朗誦的形式朗誦詩句, 然后再讓學生推薦匯報學習結果,班中其他同學當評委,與匯報的同學進行自由交流,教師只在關鍵處進行點撥、調控。這樣,學生不僅各取所需,各展所長,在充分民主、輕松愉悅、樂于探究的氛圍中學懂了古詩,而且在課堂中構建了“生生合作”的交流網絡,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體現,課堂中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多元化感悟。
四、創設平臺,拓展想象
想象是頭腦中改造舊表象,創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力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是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催化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和創造潛能,讓學生的記憶表象由模糊而清晰,由單薄而厚重,使鮮活的新形象隨著表象的不斷改造而不斷生成,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對話平臺。
例如,我在教學《陶罐與鐵罐》這一課時,估計學生對畫畫這一學習方式興趣會更濃厚些。于是,在讓學生理解陶罐與鐵罐的神態、語言時,我就因勢利導,讓學生在黑板上展示圖畫,并展開對話。學生有的問:“你為什么這樣畫?”畫畫學生的理由有的是:“鐵罐說話時,特別生氣,后來惱怒了,大發雷霆,所以我把它畫成豎起眉毛,兩眼圓瞪的樣子。”又有的學生說:“我是想表現鐵罐當時謙虛的表揚時,所以說話時,它的表情是平靜的。”由于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平等對話的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自我交流、自我釋疑,實現了學生和學生之間與文本對話的平等互動過程,挖掘了學生的思維和體驗,拓展了學生的想象。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話教學,使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體驗被激活,與文本發生碰撞,使學生的思維彈奏出創新的音符,讓學生的心筆寫出動人的華章,使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把課堂構建成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金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