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數學》2012年第1、2期刊出湖北周磯中學楊軍老師所撰《不同的解法 不同的結論》,文中提出兩個疑義,指出一道二次函數綜合題在求解(2)②時出現四個不同結論,求教各位專家。該題如下:
如圖,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 ,已知拋物線y=-x2+x+4與y軸相交于點B,與x軸相交于A、C兩點。
⑴求A、B、C三點的坐標;
⑵已知有一個動點從點A沿線段AC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移動;同時另一動點Q以同一速度從點B沿線段BC移動,當其中一個點到達端點時,另一個動點也隨之停止,設運動時間為t秒。
①探究:是否存在t的值,使得△PQC為等腰三角形,
若存在,求出所有可能的t的值;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②D在線段AC上,且AD=AB,若線段PQ被BD垂直平分,求t的值。
因郵局遺失我所訂該期雜志,待由雜志社寄來才開始拜讀所刊各文。閱畢此文之后,立即進行了演算。原來問題出現在(2)②中D既要滿足在AC上,且AD=AB,又要滿足BD垂直平分PQ,由此又有BP=BQ=AP(連結BP)。通常圖形中一個確定的點或線,只能滿足一個條件,如果它同時滿足另一個條件,這是需要通過證明,以保證應滿足的諸條件之間是相容的而不是矛盾的。試看本題中諸條件是否相容?
由已知易知OD=5-3=2,BO=4,∴∠DBO=arctan≈26°34′
∴∠CBD≈45°- 26°34′=18°26′
∵AD=AB, ∴∠ABD =∠ADB=(180°- ∠BAD )=(180°- arctan)
又∵AP=BP, ∴∠ABP=∠BAP= arctan
∴∠PBD=∠ABD-∠ABP=90°-arctan≈10°18′
顯然,∠CBD≠∠PBD, ∴此時BD不可能垂直平分PQ。
由此說明題中諸條件并不相容,這是造成同一問題出現四個不同結論的原因所在。
目前,此類問題并非少見,甚至教科書中也屢次出現,略舉兩例。
例1(浙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乘法例3)
某校體育器材室共有60個籃球,一天課外活動,有3個班級分別計劃借籃球總數的、和,請你算一算,這60個籃球夠借嗎?如果夠了,還多幾個籃球?如果不夠,還缺幾個?
該教科書給出的解答是:不夠,還缺5個。
其實本題既是錯題又是錯解。
顯然,各班所借籃球總數不可能超過體育器材室的籃球總數,但++=>1。
故屬錯題,按原解器材室再增加5個籃球,則65個就能按題中要求借給各班嗎?顯然仍不可能。
例2(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下相似三角形 例2)
如圖,已知△ABC∽△ADE, AE=50 cm, EC=30 cm,
BC=70cm, ∠BAC=45°,∠ACB=40°,求
(1)∠AED和∠ADE的度數;
(2)DE的長。
本題條件也互相矛盾,由AC=AE+EC=50+30=80(cm),
BC=70cm, ∠ACB=40°,△ABC已經完全確定,從而∠BAC也完全確定,
且tan∠BAC=≈1.706。
∴∠BAC≈59°37′。
這顯然與題設條件∠BAC=45°矛盾。
(作者單位:浙江省余姚子陵中學
浙江省余姚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