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育中,有意識地挖掘出物理教學中的人文思想,并把它與物理知識相融合,更多關心“人”和“人文”,使我們的物理教育富有生機和人性,是現代發展性教育理念的一種現實需求。那么,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如何滲透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和追求科學的動力
長期以來,我們的物理教學注重學科為本,形成了“旨在培養科學精英”,“用一大堆遠離兒童生活經驗和本能需要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堵塞在兒童前進的道路上”(杜威),一開口便是“斜面、小球、直桿、光滑水平面、力臂”等高度抽象化、模型化的東西,注重純粹技能和技巧的演練,使得物理教學失去了應有的生氣和活力。在學生心目中,物理就是形形色色的定力、定律和公式,就是茫茫題海和眩目的技巧。玄妙的大自然、神秘的物理世界留給他們的必然是冷漠和厭倦。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物理教育中,教師應向學生展示物理科學強大的魅力,描繪真理光輝的迷人色彩,講述科學家杰出的貢獻和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執著,從而激起學生對物理科學的興趣。通過介紹我國歷史上對科學技術的貢獻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的情操。在講授萬有引力時,我們通過多媒體放映的短片,有人類第一次登月、宇航員在太空站活動和行走、流星雨、中國“神州號”等,創設了一種“震撼的”、 “怦然心動”的情景,課后我們還觀看了《宇宙與人》的科教片,使學生心理亢奮,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和穩定的學習動力。
二、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
蘇格拉底說:“美德就是知識。”科學道德主要表現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成果的價值的正確認識。實事求是,就是要尊重客觀事實,尊重他人,不弄虛作假,不剽竊抄襲,也就是追求科學的“真”。這種品質不會自然產生,需要精心培育,可以用科學家的事例來教育學生,在教學中穿插科學發現的歷史,如牛頓運動定律的發現,向學生展示物理奧秘的解釋過程,鼓勵其學習熱情,樹立高尚的科學道德。現在學生的作業尤其在物理實驗中,不乏弄虛作假的事件。有些人發現實驗數據與規律不符時,不去查找誤差產生的原因,而是編造起“理想的”數據來;有些人為了應付“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沒有調查、實驗,東抄抄西湊湊,乃至于從網上一拷而就。當發現學生有不正確行為時,一方面要進行正面的說理教育,另一方面要嚴肅地加以處理。在對科學的社會價值的正確認識上,主要是引導學生培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使學生學會對科技成果的正確選擇、舍取和利用,也就是追求科學的“善”。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科學的“兩面性”,使他們懂得一個人掌握的科學知識越多,社會影響越大,所負的責任也越大。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在合適的教學實踐環境中實施教學大綱中列舉的如“研究性學習”就有“溫室效應”、“電冰箱與臭氧層”等課題,學生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分析它給社會帶來的有益的方面以及對人類不利的甚至有害的方面,堅定地捍衛人類感性的尊嚴,反對理性擴張和科學對人的壓抑。如果拋棄人性而一味追求純粹的科學規律,勢必會造成人性的扭曲和社會的畸形,導致人的異化、物化和獸化,結局相當可悲。
三、要進行正確的思維訓練,尤其是創新思維的培養
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法,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以及直覺與靈感等,這些思維方法都浸潤著歷史文化傳統與社會價值觀的積淀。所以,教師在傳授物理知識的同時,要把科學家如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向學生做介紹,以營造創造性的人文環境。如愛因斯坦強調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心理因素特別是信念、直覺、形象思維和想象有著重要的作用。他指出,科學的發展除了一般性的創造活動的自由發展外,還需要另一種自由——內心的自由,這種精神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權威和偏見的束縛,也不受違背哲理的常規和習慣的束縛。科學分析的案例證明在科學研究中突破傳統思想和觀念的束縛恰恰是最難的關口。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就是從想象開始的:人類如果以與光速相等的速度飛行,那將是怎樣的情景?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提倡凡事問個“為什么”,把科學研究的一些思維方法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尋、研究、發展和創造,在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問題,在沒有答案的地方尋找答案。
四、建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是人學。”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而師生交往在本質上就是在教育情景中師生之間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靈的理解。在物理概念及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各種手段,把學生推到主動學習的位置上,讓學生由生疑、質疑,再到思疑、解疑,通過自我發展主動建構起知識的體系。一方面,教師要創設和諧情景,增進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動創新,讓學生在尊重中學會尊重,在批判中學會批判,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另一方面,面對爭議,特別是一些需要引導的話題,他不是以真理的壟斷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而發表一錘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樣擁有的發言權,真誠地為學生提供一些更寬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選擇。
沒有人文的科學是盲目的,我們應該設置正確的物理教育目標,以科學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為方向和目的,使人和社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均衡發展,并由此實現人的自我解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縣懷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