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專心備課的時候,班上的一個男生陡然來到我的面前,他表情憤怒卻一言不發。“怎么了?不是在上數學課嗎?”“數學老頭某某說我上課講話,喊我到你這里來……還打我手板,我要告他體罰,告他剝奪我上課的權利……”聽了他一番義憤填膺的“控訴”,我大致明白了事情的全過程:這個號稱全校“四大金剛”之一的某某又影響了課堂紀律,被攆到我這里來上“政治課”了。面對這枝我曉之以理了千萬遍的祖國花朵,我一時竟然不知道該再說些什么。
這是一個真實的鏡頭,相信每一個班主任一定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都為這樣的問題學生頭疼過。時下,在我們教育界“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體罰”、“權利”也赫然成了一些犯錯學生的保護傘。教師在一次次的“教育”下,膽子變小了,小得不能承載任何責任,小得墨守成規;學生在一次次“鼓勵”下,膽子變大了,大到無所不為,大到唯我獨尊;家長在一次次“啟發”下,“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強到抓住機會就“創收”,強到能“自覺”地讓“越軌”的老師或破財或處分,落個“刻骨銘心”。鑒于此,敢于和學生的不良行為較真兒的教師越來越少。我們的學生在校園里只能見到鮮花,不能見到荊棘。
難道,我們的教育只能有賞識,不能有懲戒嗎?
誠然,我們倡導賞識教育,強調家長、教師都要以平等的姿態和孩子對話,尊重孩子,給孩子創造一種寬松自由的氛圍。但我們不可否認,這種以表揚、賞識為主的尊重教育并不是萬能的。這個世界還有執法機關,還有監獄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只要我們理性地思考一下,就不難發現賞識教育的不當運用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1.容易造成學生心理素質的畸形發展。
2.容易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產生盲點。
3.容易養成學生隨心所欲,自以為是的品質。
4.容易鑄就學生遇到困難就低頭,受到挑戰就回避的軟弱性格。
事實上,懲戒和賞識猶如磁鐵的兩極,無法剝離。“教育懲戒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于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和諧發展。”
教育呼喚合理的懲戒!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那么,如何區別懲戒和體罰呢?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懲罰是把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會傷害人。”指的就是懲戒與體罰之區在實踐中難以正確把握。其實,此二者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
“懲戒”,意即懲罰和戒除二者合一,其手段是懲罰,而目的是戒除;而體罰則是指使學生遭受身體痛苦或損傷學生身心健康,使受懲者在經受身體或心理痛苦后,強化記憶,從而達到可能遏止某一行為發生、發展、蔓延的教育方法。
那么,怎么才能讓懲戒不變為體罰?讓懲戒不會侮辱人格?甚至不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我認為,懲戒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懲戒要有目的性
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明確懲戒的目的,懲戒是為了使受懲戒的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改過自新健康成長,同時使大多數學生受到教育。如果不明確這個目的,教師在懲戒學生時就可能情緒失控,甚至抱有“教訓”學生的心理,結果就會對學生造成體罰。這是眾多被批判的教師體罰學生的案例中,教師最容易出現的行為錯失之處。
2.懲戒必須要在與學生達成教育同盟關系的前提下方可進行
教育同盟關系,是指師生雙方都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教育與主動接受教育的關系。懲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戒除不良行為,得到正面成長。但面對一個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學生,教師能對他進行懲戒嗎?肯定不能!就如本文開篇所述:那位數學教師與這名學生之間沒有教育同盟關系,教師強行進行懲罰甚至是體罰,學生焉能服之?假如師生之間形成了教育同盟關系呢?當然學生會愿意接受懲戒,并順利達到教育的目的。
3.懲戒與其他教育方法相結合
這是讓師生形成教育同盟關系的重要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懲戒手段,必須與整個教育方法體系結合起來,尤其應該與賞識、說理、溝通、激勵等教育方法結合起來使用。一般來講,懲戒手段必須在教師使用其他教育方法、讓學生愿意為錯誤行為負責、知道老師對他的關愛、產生教育同盟關系后才能進行。
4.懲戒要適時適度得法
實施時必須把握好一個前提:適時、適度、得法。適時是指要抓住實施懲戒的時機。一般來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實施懲戒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孩子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最能讓孩子刻骨銘心。適度是指要把握好懲戒的量,要顧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嚴。孩子作業完成得不好就罰他重做十遍、二十遍,搞清潔衛生不認真就罰掃地一個月等做法,都是沒有把握好懲戒的度。得法是指實施懲戒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因人而異。對性格內向、自尊心強的孩子,宜采用溫和式的懲戒;對脾氣暴躁、自我意識差的孩子宜采用嚴厲式的懲戒。得法還指在實施懲戒時要講究策略,首先肯定孩子是一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讓孩子能體會實施懲戒者的良苦用心,能較平和地接受懲戒。魏書生讓學生接受“愉快懲戒”,小錯唱歌,大錯寫說明文等方式就是一種巧妙而適度的懲戒。
5.必須與家長形成教育同盟關系
在實施“懲戒”之后,一定要與家長充分溝通,與家長形成教育同盟關系,沒有家長的理解和配合,我們不但不可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還很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
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教好書,更要育好人。面對出錯的學生,我們堅持“教育為主,懲戒為輔”的原則,當賞識教育和激勵教育無法改變時,我們應該拿出勇氣,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本著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原則,用真誠、善意的批評,用恰如其分的懲戒教育孩子,根治他們心中的疤痕,使他們在兩種力量(愛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的驅使下,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人生追求。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區王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