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年,面對今年秋季即將頒行的音樂課程標準,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徹底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靜下心來潛心鉆研課改教材,使我們的音樂教學適應時代的要求,學生更樂于接受,從而使學生愛上音樂,讓音樂情結陪伴著孩子的一生,當是我們的任務。
一、讓學生對音樂充滿興趣——樹立興趣教學觀
兒童對音樂的興趣是從聲音開始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從探索生活中的聲音開始,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對聲音的感知。
節奏感的要求使學生的注意力與音樂創造逐漸向音樂課的要求靠攏,學生的興趣從一開始的隨意到最后的有意,從一開始滿足于簡單的敲敲打打到最后能按要求創造有節奏感的聲音,老師引導和興趣在這里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音樂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感到失望,感到高不可攀,喪失興趣,要讓學生經常獲得成功的喜悅,在音樂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會對音樂充滿興趣。
音樂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樹立“尊重學生”的教育觀。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呵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尊重孩子的個人差異,相信健康音樂的熏陶,會讓孩子喜歡上健康的音樂,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及行為品德。
感性音樂接受的心理特點決定了“聽唱法”應是兒童學習歌曲的主要方法。從識譜入手學習歌曲的理性方法,往往會因為識譜的難度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慢慢失去興趣。因此在積累了一定的感性歌唱經驗之后再過渡到識譜歌唱,更符合兒童音樂接受的心理。從目前我國小學生音樂教學的現狀來看,從小學中年級(三年級)開始采用視唱教學法比較合適。
二、讓音樂課堂充滿尊重——樹立尊重學生的教育觀
我們都會遇到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的學生,這時老師的寬容與尊重,就會像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氣氛比起疾風驟雨更見效。它可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創造出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無拘無束,熱情高漲地參與音樂教學活動。
調皮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能隨意扼殺它,而應保護他們可貴的童心、童趣及奇思妙想,讓他們在寬容自由的學習環境下健康成長。
三、讓學生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樹立主體性教育觀
主體性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雖然有利于知識傳授,但不利于學生生動、獨立的發展,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倡主體性教育,就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實施開放性的音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創造性為目標的主體性教學是對傳統音樂教育的一次革命,它根據兒童音樂接受的心理特點從興趣和感性入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的主動權完全在學生手中,整堂課學生都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律動、表演,都能全身心地投入,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時時刻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大膽放手,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適時激發學生興趣、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創造了寬松和諧的活動氛圍,提供讓學生主動參與的自由空間,創造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促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表演能力和合作精神。在這堂課上,如何活用教材,也就是用教材教,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如何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性都給了我們很大啟發,使人受益匪淺。
四、讓孩子的生活充滿音樂——樹立音樂生活觀
一個不懂得審美的人是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一個不懂得審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一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因此,作為基層音樂教師的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音樂課更貼近孩子的生活,讓音樂走進孩子的心靈,讓孩子的生活充滿音樂,從而將音樂課改進行到底。
優秀的音樂教師在課前總會插放一些優美、抒情的曲子來營造一種溫馨、寬松的課堂氣氛,學生踏著樂曲的節奏輕松走進教室,首先就有了一份好心情。
新課標強調淡化學科邊緣,音樂教師同樣有責任幫助學生進行文字上的理解學習。在音樂教學中,老師還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作為藝術既是表現人類情感的,又是最具情感的,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的趣味方面起著其他藝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我們接觸到一部音樂作品時,我們就感受到作曲家的靈魂,或許我們不知道引發作曲家產生這種情感的事由,但我們都能直接感受了他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時刻用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情感帶領學生在音樂中漫步。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清江鎮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