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是新課標增加的教學內容,此次新課改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就安排了經過精挑細選的十部名著導讀內容。“名著導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必修)的重要欄目,與“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閱讀名著,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養,人生的健康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針對新課標中增加的這一新的教學內容,江西、福建等省紛紛將名著閱讀列入高考范疇,名著閱讀題也成為師生們關注的新熱點。這樣的做法對落實閱讀目標、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確有作用,但自從江西省高考卷中出現這一考點以來,在一線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名著閱讀題出現的幾點問題
1.名著導讀之考法
例如2011江西卷的“文學名著”題:
下列關于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巴格特漂亮的小女兒被人用一個獨眼、駝背、長著羅圈腿的小怪物換走了。她傷心過度,將自己封閉在一間叫“老鼠洞”的小屋里,成了隱修女。
B.高老太爺臨終前原諒了覺民的逃婚行為,他讓覺慧把覺民找回來,并親口告訴覺民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以后好好讀書,揚名顯親。
C.賈寶玉在經歷了黛玉之死、誤娶寶釵、抄家等一系列人生變故后,又遭遇科舉考試失敗的打擊,終于心灰意冷,斬斷塵緣出家做了和尚。
D.孫權聽取謀臣的建議,謊稱國太病危,騙孫夫人攜阿斗回吳,讓劉備拿荊州來換阿斗。孫夫人攜阿斗離去時,被趙云、張飛截下,留下阿斗,只放回了孫夫人。
答案選C。賈寶玉“又遭遇科舉考試失敗的打擊”是錯的,他家道衰落后與賈蘭一起苦讀詩書,中了進士;他無意于仕途,此舉只是證明自己并非無才。
按照高考說明,文學名著題是要考查考生對原著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了解。出題人的初衷是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細致地閱讀這些名著,但考題中涉及的問題卻不是閱讀一兩遍就能解決的。
2.名著導讀之教法
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忽視乃至放棄“名著導讀”,聽任學生盲目閱讀不加指導;或導不得法,以講代讀,錯把課外自讀當作講讀。有的老師緊跟考題,注重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試卷上的題目,對于名著導讀這一新題型,采取了一些更為實際的教法,比如印發材料,介紹這十部名著的梗概以及其中的重要情節。如果采用這種方式,也就好比撒網捕魚,而捕到魚的機會也不會很高。
3.名著導讀之學法
學生方面,同樣存在著問題。一方面,學生閱讀時間少。高中學生面臨升學的壓力,潛心閱讀名著的時間越來越少。于是乎,“快餐名著”風行一時,學生只注重單一的故事情節和蒼白的人物符號。另一方面,學生缺乏讀書熱情和閱讀興趣。有些學生覺得名著讀起來感到枯燥,甚至讀不懂,于是就失去了閱讀的興趣。
這幾年,一線教學跟著高考走,名著閱讀“應試化”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常態,引導學生多讀名著的初衷,退變成“一道道冰冷的毫無生命的選擇題和簡答題”。
這種現象應當改變,名著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水平,提升人文素養。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應該讓名著閱讀遠離應試,讓學生不要帶著功利的目的去閱讀名著,讓名著導讀回歸“真閱讀”。
二、對策
1.引導閱讀,激發真正的閱讀興趣
閱讀是一種情感體驗,名著閱讀更是一份審美享受。閱讀名著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成長。像名著中的思想文化著作,如《論語》《圣經》等,其本身就承載著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文化取向,了解它們,有助于青少年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像《紅樓夢》《巴黎圣母院》等文學作品,本身就是一種以真善美為目的的理想的藝術,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啟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凈化心靈。我們要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感受名著帶給我們的啟迪;我們要學會傾聽,傾聽名著帶給學生的成長,這理所當然地應由語文學科來承擔。重視課內導讀,關注經典作品的人文色彩,激發最廣泛的閱讀興趣,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基,這是語文教師的神圣使命。
2.指導閱讀,奠定生命成長的基石
按照現有的課程容量,學生要完成必修、選修教材的學習任務,負擔是比較重的,幾乎不可能在課內花大量時間來閱讀名著。教師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制定假期和課余休息時間的閱讀計劃。安排學生自行閱讀之外,閱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不僅僅是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同樣重要。除了對學生進行一些讀書方法的指導,有關名著的電影、電視劇、網絡關于名著的熱門話題等等,都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進行一些閱讀后的活動,如開展讀后感評比、辯論會、詩歌朗誦會等。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檢測他們閱讀的效果。
三、結語
筆者認為,名著不能導讀,要堅決摒棄一切為了考試的功利化傾向,要回歸真閱讀,追求“本真”,讓名著閱讀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常態。這樣,語文才真正成為了學生心中的一泓清泉,可以詩意的棲息,實現人的自由本質。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中學(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