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這門基礎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它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以為,我們要將對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和應用能力的發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因為,學好數學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具備適應生活和社會的能力,使他們能親身應用所獲得的知識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處理問題。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打鐵首先要自身硬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作為教師,我們自身首先要具備較強的應用意識和能力,這樣,在教學中,純數學問題就會出現得少一些,那些實際應用的問題才能在潤物無聲中感染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才能漸漸形成。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研讀新課標,深切地領悟課標的精神實質,以新課標中的大教學觀和大教育觀為準繩,把它作為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航燈,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不偏離軌道。其次,對于提高學歷層次的學習我們要積極參與,從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數學素養;再次,在平時的業務學習和專業培訓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學習有關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內容,來增強自身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教學時,盡量利用好的生活素材,使學生認清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于我們的實際生活,數學知識的應用非常的廣泛,大到宏觀的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是與數學知識密不可分的,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最終取決于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生活中充盈著數學知識,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更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他們感到數學存在于自己的身邊,從而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二、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
羅杰斯認為:如果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那就必須讓他們面對與他們相關的,對他們個人而言有意義的問題。倘若我們要讓學生成為一個自由的和負責的個體的話,就應該讓他們直面各種現實問題。只要我們是一個有心人,就會發現有大量的數學問題蘊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結合數學教材中的內容挑選一些簡單的問題作一些分析并解決,這對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數學觀念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內容。如筆者在教完“認識長方形的周長”之后,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去親自量一量教室內門框、窗框、櫥門等長方形的長和寬,并估計一下做這些物品需要多少材料。筆者給每種不同的材料都標上了單價,學生進行了選擇,通過計算找到既經濟又實惠的方案。在發現中,滿足了學生的內心需求。
三、收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廣泛地涉及眾多領域。數學無處不在體現著應用的價值。但是,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的特征決定了他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這些應用。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數學知識的應用,要進行必要的列舉,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去搜集生活中應用的事例,這樣一來,學生能對數學的發展有所了解,從中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也就能被有效地激發了,還可以幫助他們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如筆者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 中,筆者讓學生搜集自己家3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描述,分析(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因素)的過程,判斷自家用水是否合理,并提出今后用水情況的策略。這樣的設計既將環保教育滲透了進來,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四、注重課外延伸,拓寬應用的渠道
數學源于實踐,最終又將服務于實踐,數學應用與實踐活動應是水乳交融的,筆者以為,數學的應用價值就應體現在“實踐——創新——再實踐”循環往復的過程中。無疑,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僅憑課堂上40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還要向課外延伸,來拓寬應用的渠道,從而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的技能。如筆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會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激發他們應用數學知識的興趣。如在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購物,讓他們用自備的錢,來購買一些文具盒、彩筆、鉛筆、橡皮等。再如在教完“軸對稱圖形”之后,開展“誰的小手最巧”的活動,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剪出喜歡的軸對稱圖形,看誰的作品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后,筆者發現,在孩子們中間出爐了許多美麗的有創意的圖案和數字等,他們盡情享受著生活中的對稱美。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就能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有認真學習,才能更好的適應生活。
當然,要提高和發展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我們可以努力通過各種載體不失時機地來增強他們的應用意識,將他們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出來,使他們多體驗一些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悅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