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步推進,《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作為新課程改革的踐行者,我踏浪而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對新課改的理解,就小學數學教師在使用數學教材方面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教師要轉變“以本為本”的傳統教材觀
小學數學教材是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資源,是數學專家們精心挑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材料。教材觀是對教材性質、教材價值以及教材處理基本規律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傳統的教材觀是“以本為本”,教材就是知識的倉庫,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教材。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教材是知識,同時也是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價值觀的形成緊密相關的。教師不應該被動地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教師的工作應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聯系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只有形成這樣的教材觀,才能讓小學生自主地選擇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二、教師要把“書本教材”創造成“生動、活潑”的“生活學材”
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中,教材的權威被消解了,課本由“圣經”變成了一種“材料”。《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書本教材不是“圣經”,而是教師要去加工與創造的東西,教師應利用教材對教學進行再創造、重新加工,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生活素材,增強其對學生的親和力,使“書本教材”成為“生活學材”。
我們的教材應是生動活潑的、親切的,而不是僵化的、脫離生活實際的東西。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對教材進行適度的改編、整合、再加工,使用“書本教材”的過程中顯現出“創造性”,讓“書本教材”成為學生的有益“生活學材”。在一次公開教學活動中,我執教了一節公開課——五年級數學第九冊中的“求平均數應用題”,怎樣在使用小學數學教材中顯現創造性?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膽嘗試,摒棄了教材中的原例題,經過深加工,對教材進行了建構和創造,讓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大的植樹問題變換成學生親身經歷的非常熟悉的跳繩比賽。雖然兩個例題完全變了,但“形離神不離”,沒有改變教材的原宗旨,沒有脫離重點、難點,讓教材煥發出生活的魅力,讓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發展。
三、在小學數學教材的使用中,學生的學習方式要發生創造性的改變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是:聽、仿、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經成為主要的數學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材的使用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已經成為新的學習方式。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不應是被動的新課程改革的執行者,而應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創造者。教師在使用教材時要尊重教材,密切聯系學校以及師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開發和再加工,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走進生活。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肇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