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功”在課前,在課堂上才會心中有“本”,心中有“數”。“智”在課堂,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者滿意的教學效果就更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師豐富精煉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文本所描繪的意境。“思”在課后,要重視教后反思,記錄課中成功之處,反思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與理由,對不足和遺憾之處更要進行反思,并尋找改進的方法。
關鍵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語文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也是教師在各個時代和各種教學改革中嘗試的永恒探討的主題,許多名師、專家在這方面都有獨特的見解、論述和方法。本人從事小學語文教學23年,結合平時的教學,在此談談個人的見解。
一、“功”在課前
所謂的“功”在課前,顧名思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所下的工夫很多在課前。常言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如此吧!教師要上好一節課,從點上講,課前要做到以下幾點:(1)認真鉆研教材,吃透教學內容,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2)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施教,因為許多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堂堂課都適用的;(3)考慮難點的分散、突破放在何處比較恰當,怎樣突破;(4)教師應把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反復誦讀,甚至成誦;(5)根據情況編寫教學程序。從面上講,首先教師應考慮本節課內容可能涉及的相關科目或知識,有時還必須查找相關資料。其次是進行課前預設。預設的內容包括學生基礎如何;是否能輕松掌握本課教學內容;針對所學內容會產生哪些疑問;課堂上會有哪些回答;在教學中出現問題會怎樣處理?(如,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所答出乎教師意料)。再次,課外延伸和拓展不能隨心所欲,一味模仿和照搬名師、名課設計不切實際,這些都是教師在課前下的“功”。只有點面結合,教師在課堂上才會心中有“本”,心中有“數”,而不是信口開河。
二、“智”在課堂
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者滿意的教學效果(即學生在極其良好的狀態下參與學習過程,有獲得知識的體驗和快樂,更能將知識變為自己的積累),就是教師智慧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豐富精練的教學語言。教師豐富精練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文本所描繪的意境中。同時也能吸引學生,使學生產生一種向師性,對教師崇拜甚至模仿,進而對教師所任的學科產生興趣。教師精練的語言,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文本,思路緊隨文本,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技能,起到“字字千斤”的作用。
2.靈活智慧的教學機智。也就是我們說的駕馭課堂、調控課堂的能力,這也是教師的基本功。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無論你的課前準備多充分,在實際教學時依舊會出現一些教者意料之外的生成。新課程更強調“以人為本”,更重視兒童的自身感受,站在兒童的立場去考慮問題。作為教師要有靈活的課堂調控能力、機智地駕馭課堂,給學生科學的引導,而不是扼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打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新穎趣味的教學形式。兒童以不隨意注意占主導,教者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新穎、趣味的教學形式,吸引全班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所學內容中,始終以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過程。教師不僅要關注思維活躍、發言積極的優秀生,更要將目光集中到缺乏自信、理解較慢的中下等學生身上,將課堂作為全體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收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
4.科學合理的課堂容量。曾經有人說過“語文教學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也許說的就是課堂教學內容、目標確定的問題吧!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教者應該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參考以及本班實際確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容量。在教學時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以達到學生熟練掌握的目的,而并非容量、密度越大越好。尤其是借助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更是如此。
三、“思”在課后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沒有任何一節課堂是完美無缺的。教者要重視教后反思,記錄課中成功之處,反思之所以成功的原因與理由,對不足和遺憾之處更要進行反思,并尋找改進的方法,再次進行課堂實踐。只有不斷地反思與實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從這三方面入手,不斷努力探索、實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并非遙遠的夢。但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融會貫通,持之以恒,這樣也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河網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