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一直擔任語文學科的教學。在不斷探索、追求、實踐的過程中,我接觸了許多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思想真切感人的優美課文。在教學中,我會和學生一起體驗交流,一起感動享受,學生在成長的同時,我也得到了心靈的升華,甚至有些細節,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腦海深處……
《愛如茉莉》是五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時的一些細節至今我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記得在本課教學快要結束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學完課文,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在你們的心里,愛是什么?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略顯稚嫩的學生卻給出了令人驚喜的且不盡相同的答案:愛如一盞明燈,驅走內心的黑暗,照亮我們的心靈;愛如一杯濃茶,需要我們慢慢去品味;愛如一條小溪,涓涓細流純凈我們的心靈;愛如一個個路牌,指引著我們踏上成功之路;愛如橋梁,連接我們彼此的心靈;愛如巧克力,醇厚而香甜,讓人回味……
應該說本課教學任務完成得很好,學生不但從文中理解到了“愛如茉莉”的含義,而且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了拓展延伸。這一課的教學到此完全可以圓滿地結束。然而第二天,我偶然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媽媽,我找了你好久》,當時我就有種沖動,要把這篇文章讀給學生聽,把《愛如茉莉》的教學繼續延伸下去。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發生在德國的一個真實的故事:9歲的孤兒德比為了尋找母親,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愛,他每幫助一個人,就請求被幫助的人去幫助另外自己十個人。他想,以這種愛心傳遞的方式,總有一天也會幫助到自己的母親。他對母親的這份深沉的愛感動了整個德國,人們掀起了“十件好事”的行動熱潮……
當我把這篇文章讀給學生聽時,學生聽得很認真,很投入,教室里異常安靜,可以感受到,大家都被故事中小男孩那份對母親深沉的愛感動了……讀完后,我發現班里有好幾個女生流下了淚水,其他同學也都眼睛紅紅的,教室里出現了長時間的沉默。接下來,我又以“愛在我家”為主題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后進行觀察,在自己的家庭中發現愛的痕跡、愛的細節,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然后把自己的觀察以及感受、體會記錄下來。
過了幾天,我把學生的記錄收上來。在閱讀中,我驚訝地發現,班里大部分學生寫得都很具體、真實,濃濃的愛與親情滲透在字里行間。孩子們突然之間長大了,更懂事了,他們能體會到父母的愛,感受到家人對自己的關心與呵護。
“愛是一種甜美的享受,不能有一絲虛偽的成分……”
“愛需要付出、表達、行動,愛也需要傳遞,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和體驗……”
“愛如陽光,它能溫暖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不再感到害怕和恐懼;愛是透明的,有愛心的人才能發現它的蹤跡……”
“在享受愛的同時,希望我們不要忘記給予對家人、朋友愛……”
看著學生寫的這些文字,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從心里為學生高興,他們在愛的體驗中,成長著,感動著,收獲著,愿愛伴隨孩子們一生!
讀小男孩故事、布置“愛在我家”家庭作業、寫感受本身都不在教學設計里,這都是自己的突發奇想,一時沖動,但卻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得到了絕佳的教育效果,我不禁為當時的沖動而慶幸。如果我沒讀到那篇文章,就不會介紹給學生,也不會想到布置“愛在我家”的作業,那么學生僅僅從課文里體驗到的愛就不會深刻、不會真實。
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體驗、實踐。這里,我把握住了一次難能可貴的教育契機,我把感動自己的文章與學生一起分享,把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就是想讓愛走出課堂,讓愛溢出課本。可以肯定地說,孩子當時的感動是真實的,是誠摯的,并在感動之余,更加深了對“愛”的認識和理解。我想,孩子在體驗愛、感受愛、享受愛的同時,愛的種子也會在心靈深處生根發芽,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所需要的嗎?
這節課雖然比計劃多耗費了一點時間,但卻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在挖掘教材的同時,要巧妙地捕捉身邊許多的教育資源,把握每一次教育契機,哪怕是一種奇思妙想,一次感動,一個細節!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泗陽雙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