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自制力差、直觀性思維,教師必須不斷“活”用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恰當巧妙地肢體反應教學法,能調節、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英語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肢體語言的含義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它是以面部表情、手勢、姿勢等方式來傳遞信息、表達情感、表示態度意義的信息傳輸系統,從而代替語言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
二、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獲取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及動作。由此可知,肢體語言在我們教學中的重要性。
三、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特性
1.直觀性
直觀性是肢體語言最重要的特性,教師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勢、姿勢等方式向學生發出指令或直觀呈現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5A中短語 “play the guitar”“play the violin”時,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動作,學生就易理解,這樣做可能會比教師用圖片、課件、英語反復解釋更加準確,給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2.暗示性
在課堂中難免會遇到用言語不好表達的情況,那么一個簡單的表情、動作足以解決這個問題,比如用微笑去鼓勵學困生、用贊許的目光表示對學生的肯定、用嚴厲的延伸暗示不遵守紀律的學生。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交際性
英語課堂教學以交際活動為主,呆板、毫無生氣的交際會使學生逐漸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教師可以運用肢體語言來傳達思想和情感,從而促進交際活動順利地進行。因此,肢體語言言的使用是交際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英語單詞時,肢體語言功不可沒。在教cough時,用手遮住嘴,“咳”兩聲,隨后說:“cough,I’ve got a cough.”學生一下就明白了這是“咳嗽”,我這樣一邊講一邊做,生動而有趣,強烈地感染了學生,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想繼續學下去,想自己來邊說邊做。
2.有助于增強師生的情感交流
心理學家認為,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首先要使學生感到教師是愛護并尊重自己的,不會因為出錯而遭受嘲笑和懲罰。而恰當的溝通師生情感的肢體語言就能為教師尊重、理解學生提供最佳途徑,它無疑具有激勵學生的作用。
3.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肢體語言游戲——Act and guess,教師或學生在臺上表演一個動作,然后讓學生自由猜。這樣不僅讓學生回憶了大量的單詞,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
總而言之,有聲語言豐富多彩,肢體語言千姿百態。只有在課堂中適時、巧妙地運用肢體語言,才能充分發揮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使之最優化地為英語教學服務,以無聲勝有聲。
(作者單位 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黃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