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學生是真正的主體,教師的價值體現在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組織學生自主學習。
一、把握不情,順其自然
生本教育課堂,從學生這一實體出發,內容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應當做到,對學生的知識掌握進度、學習效率提升幅度高度敏感,根據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和課堂節奏。如,《角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從一點可以引出多少條射線?
生:可以引出無數條射線。
師:你能從教室里找到角嗎?
生1:頭頂上有墻角,你瞧,西南角那是一個角,還是三個角啊?
生2:桌面也有角,是四個角。
生3:上面兩個同學說的角是直的,我的三角形角是斜的。
……
學生通過實地觀察理清了直角、銳角和鈍角等概念,比照本宣科地講解更切合學生的心理。
二、創設情境,領悟運用
“生本教育”指出,學習內容和活動要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才能夠展現出生動活潑的學習勁頭,教師要創設富有情趣的、學生熟知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體驗、實踐、領悟、運用。
如,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教師創編了“猴王分桃”的童話故事:孫悟空分桃子給小猴子吃。悟空說:“我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吃。”小猴聽了直叫:“太少了!太少了!”悟空又說:“我把80個桃子平均分給40只小猴吃。”小猴聽了還是嫌少,問:“大王,再多給一點行不行?”悟空一拍桌子,慷慨地說:“那就給你們800個桃子平均分給400只小猴吃,總該滿意了吧?”這時小猴們都笑了,孫悟空也笑了。這樣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去探究發現,學生興趣盎然。
三、觀察分析,自主學習
學生對圖形的認識與理解、空間觀念的形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通過觀察,可以直接獲取對圖形的直觀認識。為學生創造和提供機會,引導他們參與實際觀察,逐步獲得有關形體的表象。
例如,在認識長方體時,導學:什么是長方體?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生活中有哪些是長方體?
有了導學,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長方體有6個面我數過了,相對面的面積相等,我量了;有的說,長方體有12條棱;有的說,長方體有8個頂點;還有的……
前置性作業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價值,享受到學習的成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激發了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王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