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古人們總結下來的經驗。在現代教育中也是同樣適用的。在教學中,“彼”指的是學生,教師可以通過課外的調查或者是接觸,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后再根據學生的狀況制訂有效的學習方案。這樣的課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課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關鍵詞:以生為本;引領;素材;預設;生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一規律為古今中外許多軍事家所推崇,并作為一種智慧,教師只有通過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學習的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從而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精心設計學習預案。這樣的課堂才可能是有效的課堂,才可能是理想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如何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精心設計學習預案呢?下面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一、以學生的知識基礎為本,引領教學素材
在教學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理解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客觀實際出發,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只有了解學生的學習,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青春活力。
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都需要重視學生的真實基礎與需求。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你再去講,學生就會覺得無味,根本不可能去認真聽,哪怕你講得再好。同樣,學生目前還不能接受的知識,你花費再多的時間,再苦口婆心地去說,也是徒勞,學生也不會有半點收獲。這就要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真實知識基礎,從而確定教學內容,要讓學生既能吃飽又能吃好。
二、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本,引領教學預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要求教師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研究;在關注內容組織與過程設計的同時,關注學生的認識基礎、學習能力、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心理發展規律等等,這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動態生成的生長點。
讓學生動手實踐,自己發現知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大亮點。如,讓學生在摸球活動中,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與可能性的大小。三年級的學生自控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讓幾個學生做這個游戲,很難保證統計結果的真實性、有效性,更體現不了統計數據的嚴謹性,而可能性的大小必須是從真實活動中獲得的有效數據,從而引導學生去感悟與發現,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意義的。
三、以學生的性格特征為本,引領教學生成
現代心理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索材料,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已經掌握的方法,自己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而課堂教學實施教程中的不可預見生成因素也是時有的,這就需要教師機智的頭腦去引領。
我在教學“0”乘任何數都得“0”時,并沒有利用書中的例題。我是利用本班最近開展的一項評比“比一比、賽一賽,看誰的星最多”組織教學的。
師:同學們,你認為怎樣的作業,老師才會給他打星呢?
生:全對。而且作業書寫得比較工整,字跡清楚。
師:是的。昨天李晨陽、蔡欣雅、周昱晗都得到了兩顆星。(將這三位同學的作業本一一向學生展示,被表揚的同學自然認真,沒有被表揚的同學也看得格外認真。因為他們也想得到星啊,所以要認真觀察,努力學習。)
師:這三位同學,昨天一共錯了多少道題?
生:沒有錯。
師:如何用一個數來表示?
生:0道。
師:你是如何想的?
生:每個都錯了0道,0+0+0=0,所以一共是0道。
生:每個人都是0道,三個人,就用0×3=0。
也能引導學生概括出“0”乘任何數都得“0”。而且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既有熱情,也有激情,自然學得很好。
總之,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取得教學成功,在備課時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當前真實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心理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認知需求、發展需要等等,真正體現“以生為本”。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預設,并盡可能地機智處理預設與生成,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三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