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從小抓起,從小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呢?下面,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一、抓住創新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課堂教學是主戰場,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讓學生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1.巧妙揭題,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還沉浸于課間活動,不易集中于學習活動中。如果在短時間內學生能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將對整堂課的學習效果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上課伊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2.敢于質疑,善于質疑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敢于質疑是創造活動的特征。在教學中,我積極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條件,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質疑。即便有些孩子的質疑沒能問到點子上,我也沒有一點批評責備,而是在鼓勵的基礎上耐心啟發,認真引導,讓每個孩子敢于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在語文第一冊中有一首古詩《詠鵝》,這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接觸的第一首古詩。書上配了一幅插圖,畫的是一只白鵝低著頭浮在一池碧水之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結合圖來理解詩句。而班上一名細心的學生就大膽指出圖畫得不對,因為詩上寫的是“曲項向天歌”,白鵝應當是伸長了彎曲的脖子朝向天空的。我聽后先是吃了一驚,細想起來卻覺得很有道理,畢竟學生頭腦中的構圖與詩句更加吻合。我在課上對他的質疑大加贊賞,因為作為一名才一年級的小學生敢于懷疑書本,能提出異議,發表自己的見解,是多么的難能可貴,而這樣的思考不正是創新精神的體現嗎?
3.精心提問,點燃火花
教師精彩合理的“導”能化平淡為生動,化腐朽為神奇,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間繁瑣呆板的一問一答,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無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少而精,直接切入要點,就能積極引導學生去思維、去爭論,促使其主動探索未知領域,萌發學生創新的胚芽。
二、開辟創新教育的新天地——課外活動
和課堂教學相比,課外的時間多、空間廣。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思維自由馳騁,更易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的能力。
1.盡情玩耍,豐富感知
玩是每個兒童的天性,孩子去野外釣龍蝦、挖野菜、吹草葉……一方面,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利于身心健康,讓學生保持愉快開朗、積極向上的情緒狀態,從而激活大腦思維,提高記憶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為提高學習效果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學科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有了生活的經驗,小學生寫作時就不會覺得無處著手、無話可寫了。
2.動手實踐,體驗樂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特別樂于動手。教師應該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解放他們的雙手。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體驗了樂趣,還培養了能力。例如,《動手試一試》一課,科學家做了兩個實驗,并下了一個結論。那么,科學家說得正確嗎?請小朋友動手做做實驗,自己總結實驗結果。通過實踐,引發了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同時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時權威的話也不一定完全正確,對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注入了催化劑。
(作者單位 遼寧省朝陽縣根德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