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把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作為一項數學教學目的,既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培養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關鍵詞:教學;訓練;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要培養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條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創新的精神。下面就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幾點嘗試說明如下,供同行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新課程拓展的學習領域為課堂帶來多方面的內容和信息,同時也要求課堂必須具有吸引孩子學習興趣的推動力。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有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教學環境,關注情感體驗。圍繞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做學問,關注過程體驗。課堂上,提出問題很容易,但要提一個好的問題卻很難。所以教師要著力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在問題設計上盡量與學生日常經驗相聯系,力求有實用價值,具有開放性,以便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過程中獲得學習過程的體驗。例如,教小學數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開始我就用挑戰性的語氣說:“同學們,一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老師一看就知道,不信,咱們試試看!”接著讓學生說出一些自然數,而我能對答無誤,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訣竅”,想趕快揭開心中的“謎”。于是,學生求知若渴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學生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學習知識,成了主動探索者。
二、優化“講練”程序,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為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并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明確各年級都擔負著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注意有意識地加以培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
三、設計問題變式,訓練思維的深刻性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學習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一樣,也必須通過練習。而且思維與解題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最有效辦法是通過解題的練習來實現。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能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一環。教學時往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一些調整或補充。設計練習題要有針對性,要根據培養目標來進行設計。如,在應用題的練習課的教學中,可設計這樣的一道題:媽媽買三件衣服用了72元錢,買一條褲子用了8元。根據條件學生可提出下列問題:(1)買衣服和褲子共用了多少錢?(2)買衣服比褲子多用了多少錢?(3)買衣服用的錢是買褲子的幾倍?(4)一件衣服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5)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6)一件衣服的價錢是一條褲子的幾倍?這些問題學生都能獨立解答,并能說明算理。將第一個條件改成“媽媽買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個問題讓學生解答,使學生看清原形題與改編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知道為什么原形題的前三個問題是一步計算,后三個問題是兩步計算。而改編題后為什么前三個問題改成三步計算,后三個問題倒變成一步計算。再將原形題的問題和條件改成:媽媽有96元錢,買三件衣服用了72元,買一條褲子用了8元,還剩多少錢?讓學生獨立解答。解答完成后,有個學生說:“這個改編題我可以再提出一個問題,剩下的錢還可以買幾條褲子?”從上例中可以看出,只要努力挖掘學生的智力因素,通過他們的相互交流,完全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最高峰。數學的很多結論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或證明得到的。這本身就是思維深刻性的訓練。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探索分量,使學生從特殊中探索出一般性規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五汛鎮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