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和回溯數學的歷史以及數學教學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生活是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可以說生活才是數學以及數學學習的源泉。因為生活的需要,數學應運而生;因為生活的需要,數學教學日顯重要。然而,在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學卻有淪為技能訓練的不良傾向,不少老師和學生都身陷在“題海戰術”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以至于雙休日、節假日還在上各種培訓班,做各種練習題。其實,真正的數學學習是應該在生活的世界里實現的,孩子們更應該在生活中積累數學的經驗,發現數學的知識,培養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素養。那么,如何讓數學教學離生活再近些呢?我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打通數學課堂的經脈,從課前、課中、課后的時間中為學生設計和準備大量與生活“親密接觸”的機會,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一、課堂前多一些“研究”:讓生活激發思考
學生在開始課堂的數學學習之前,其實已經具有一定的數學經驗和體會,教師要有意識地發現并利用這樣的寶貴資源。“課前小研究”是把數學與生活有機聯系的一個有效舉措,主要操作方法就是在學習某一數學內容前,布置學生圍繞一定的專題開展調查、搜集、設計、運用等實踐活動,并記錄有關數據和自己的發現,然后在課上交流自己的實踐與體會。例如,教學《人民幣》一課前,根據學生平時會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際,我就安排了這樣一個“小研究”,請學生設計一個“超市購物方案”,并和爸爸媽媽到超市現場購物,記錄下實際使用人民幣的情況,包括購物清單、購物余額、購物經歷、購物體會以及自己的發現等。有了這樣一個設計、實踐、記錄的學習過程,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和使用就有了豐富的體驗,課堂上的學習交流就如“天光云影共徘徊”,他們匯報自己的發現特別有話說,也就會大大提升交流的品質。試想,如果課前沒有這樣的“研究性”學習經歷,課堂的學習又該花多少時間和環節去激活學生的思維啊!
二、課堂中多一些“模擬”:讓生活豐富體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樣的理念其實就是啟發我們小學數學的教學要善于巧借生活之源,讓學生在舊知中建立新知,在已知中探尋未知。這個道理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接知如接枝”,而課堂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陣地”必然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構數學的知識和體系,完善數學的認識和理解。比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老師并不需要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語言描述結合多媒體創設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問題情境——周末,小強的爸爸和叔叔去商場購物,商場里琳瑯滿目,爸爸看中了一雙皮鞋,價值198元,他身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件上衣,價值397元,他身邊有462元。他們該怎樣付款呢?怎樣付得更快?這一教學設計就賦予枯燥的數學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例題改編成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現場,然后讓學生分小組扮演爸爸、叔叔、營業員等,共同討論最便捷的付款方法,不知不覺間,學生在模擬中就掌握了減法的簡便運算。
三、課堂后多一些“拓展”:讓生活滿足實踐
一種好的教學應該既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更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因為下課、放學意味著更大時空、更大意義上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對于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如何讓學生課后仍然對學習保持一種探究的精神、實踐的欲望,是我們要重點思考和努力的。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為什么呢?汽車輪子等都是圓形的,能不能改成三角形呢?再比如,學習了“平均數”后,可以讓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調查活動,圍繞“學生每天作業時間的調查”“學生每天睡眠時間的調查”“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的調查”“學生每周看電視時間的調查”等拓展學習的時空。在這樣的拓展學習中,學生會越發覺得數學學習的有用、有意思,進而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地投入新的學習。當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數學的觸角去思考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運用數學時,真正的數學學習就已經開始了。
當然,“讓數學教學離生活再近些”也不是要一味地生活化,這里還是有一個尺度和限度的。數學教學的“數學”學科特質是我們要堅守的“根”,唯此,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才有意義。切不可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卻不斷遠離和背離了小學數學教學的學科特質,以至于“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園”,這是需要認真審視和謹慎踐行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興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