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是打開小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當然,閱讀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語文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提高,如果脫離了語文教學,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源之水。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幾點做法,希望能對提高小學閱讀教學質量有所幫助。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閱讀的過程就是審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缺乏審美熱情,閱讀就會變得索然無味。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
1.以教師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要以身作則,首先對讀書要有較大興趣,給學生以表率作用,產生強大的感染力,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為此,我們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每天給學生下發一篇短小的文章,或文筆優美,或富有哲理,為了不磨滅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并沒有在下面設計一系列的題目,就只要學生認真閱讀,寫一小段讀后感,但必須針對文本內容,做到有感而發,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積累與體驗。教師可以挑選好的語段和學生一起分享閱讀感悟。我覺得在五六年級就可以推薦學生仔細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簡單版本的《水滸傳》《西游記》等初中階段的必讀書目,這樣會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2.以激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
教師要特別注重讓學生體會成功感,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越大。適當的鼓勵、表揚,可以使人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是產生興趣的源泉。活動不僅能增加詞匯的積累,還能促使學生在課外自覺地閱讀。還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成語接龍”“古詩擂臺賽”“故事大王擂臺賽”“相聲”“小品”“童話表演”等活動。每項活動結束后要予以獎勵。如,每月評出一位故事大王,并授予自制的徽章,讓他佩帶,為期一月。這樣一來,評上的學生想保持,評不上的學生想爭取,鞏固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比賽,在班里掀起讀書的熱潮,引發課外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大量閱讀。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掌握良好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想、邊記的習慣
朱熹曾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有效的閱讀要求小學生不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別是對課文以及一些有啟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馬觀花,需用心體會,圈點批注,認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到好文章,摘錄好詞佳句,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這是閱讀的收獲。
2.培養學生善于質疑的閱讀習慣
“學貴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動力。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個人思維活躍的表現,質疑蘊含著創新的因素。每教學一篇課文,我就想辦法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在教學《聰明的華佗》第四節中,學生在小組內通過自學討論提出許多問題,華佗為什么要兩只手各拿一把嫩草?華佗為什么拿著青草在兩只羊面前晃動?學生通過交流弄明白了,有的說:“華佗采鮮嫩的青草是因為鮮嫩的草是羊最愛吃的,羊吃了嫩草就不會再打架了,這樣就把羊分開了,說明華佗很聰明。”隨后,我進一步把質疑問難引向深入,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華佗在羊面前晃動青草僅僅是引起羊的注意嗎?隨著討論的深入,學生越來越覺得華佗想出的是一個好辦法,他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學生通過質疑問難的訓練,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久而久之,學生學會了質疑,有了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進入一種積極探索的狀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也就逐步養成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了閱讀能力。
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學會閱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當小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樂于閱讀之后,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也是提升其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
1.讀寫結合
閱讀可以豐富詞匯、積累語言,為寫奠定基礎;反之,寫對讀又有促進作用,能提高讀的自覺性、積極性,能提高讀的質量,讀寫不能分離。在上《鄭成功》一課時,我讓學生分析取勝原因,也是在練習學生對文本有效概括的能力,最后我們把取勝原因歸納為以下三點:充足的準備,英勇頑強的作風,科學合理的作戰方案。還讓學生參照第三小節寫了一個在電視或者電影中看到的戰爭場面,要抓住一個重點場景進行細致描寫。能力的鍛煉應該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逐漸進行滲透,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
2.泛讀精讀相結合
泛讀一般是根據學生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廣泛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鼓勵學生閱讀更多有關文章,增加閱讀量,加深學生對這位作者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對其寫作風格的把握。精讀就是對某些重點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讀的閱讀方法。元代的程端禮說:“每句先逐字訓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連作去,明理演文,一舉兩得”,這是傳統的三步精讀法。它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速讀慢讀相結合
速讀法就是對所讀的書報,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而是快速地觀其概貌。這就要求學生在快速的瀏覽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處理和消化。我國古代有“好古敏求”“讀書十行俱下”之說,可見早就提倡速讀能力。利用速讀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慢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仔細品味,讀了又讀,根據自己的需要將有關的詞、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來,或對閱讀的重點、難點部分劃記號、作注釋、寫評語。
總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只有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用正確的閱讀方法,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用心去體驗生活,從中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