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我深感沒“米”是學生寫作中的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前作文教學。前作文是準備材料的階段,它主要是幫助學生在作文中“找米下鍋”,讓孩子們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多形式、多渠道地學會積累寫作素材,放下寫作負擔,輕松作文,從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在實際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做法:
一、放開時間,輕松作文
課內限時定量完成一篇習作,對于小學生來說,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讓學生作文時既感到輕松又言之有物呢?只有放開時間,才能讓學生輕松作文。開學初的第一堂作文課上,我沒有按常規寫作,而是先指導學生在作文本的首頁上把一學期要完成的作文以目錄的形式全部寫出來,然后告訴學生說:“這學期需要完成的作文都在里面,我們可以提前準備寫作的材料。什么時候準備好了,什么時候再寫作文,再也不用一天完成作文了,老師還會允許你們偷偷懶,一次作文可以分成幾天或十幾天來完成……”沒等我說完,孩子們就歡呼起來了,寫作的勁頭馬上來了。讓學生在不確定的時間范圍內完成前作文教學,能大大地激發他們的學習信心和熱情。尤其是那些學困生,有了充足的時間來準備寫作材料,就不怕在寫作時腹內空空、抓耳撓腮了。
二、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有些孩子之所以懼怕作文,是因為他們的年齡還小,生活閱歷淺,知識積累少,作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師讓作文的主體──學生遠離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寫作的題目有了,又該如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在前作文本上積累寫作素材呢?
方法一:提出問題,填寫卡片
第一篇要完成的作文是:《我的愿望》。我首先采用了提問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填充作文材料。我留給學生的問題是:“什么是愿望?我最想實現的愿望是什么?我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愿望?為了實現這樣一個愿望,我現在會做哪些努力?假如我的愿望實現了,我會做哪些對人們有益的事情?”我讓學生把問題抄在前作文本上,利用三天的時間來回答。隨后又讓學生利用周末去調查自己最感興趣職業的工作內容和辛苦程度。采用填寫調查卡片的形式完成,并寫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們通過采訪、談話了解大人們工作的艱辛,從而懂得不同職業的平凡與偉大。手中有了材料,再指導學生把自己的問題答案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篇有血有肉、充滿真情實感的習作了。學生有了時間去準備材料,“米”充足了,自然就感覺不到作文的壓力了,寫作興趣自然也就濃厚了,習作完成也有了質量。
方法二:生活積累,指導方法
為了讓學生的作文更有新意,我在語文課中設立了《新聞5分鐘》這個內容,利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把自己在報紙、電視、網上等看到、聽到的新鮮事,每天生活中發生的事說一說、議一議,記一記,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觀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動人心弦的寶藏,讓生活成為學生寫作真正的源泉。在指導寫人、記事的作文時,還要引導學生寫全七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體會,從源頭上解決學生取材的問題。
方法三:語言積累,豐富內容
有了充足的寫作材料還不夠,學生的表達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我的做法是:針對不同的表達內容指導學生積累相應的語言詞匯,以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在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資料表達得更加形象、生動。如,寫小動物時,我讓學生積累了相關動物的成語、詩句、謎語、歇后語等;還有平時在課內外閱讀中出現的優美語句,如: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描寫,景色描寫,帶有修辭方法的句段描寫……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堅持寫《讀書筆記》《語文積累筆記》等,使寫作中有充分的語言可使用。
方法四:美文賞析,借鑒仿寫
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能發現獲取生活、語言素材了,可如何用語言文字,通順、有條理、生動形象地再現生活場景使之成為一篇最佳習作呢?在重視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積累和捕捉素材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吸收營養,拓寬知識層面,增強語言能力,豐富寫作素材。我往往會讓學生在作文選中挑出一兩篇與自己要表達的作文相同的文章進行摘抄,目的是獲取優秀作文中的精華之處。從好文章中學點東西供自己寫使用,如,文章的結構、情節運用、人物塑造、語言技巧等。
三、盤活積累,完成寫作
一切材料準備完畢后,正式的作文課就開始了。該做些什么呢?首先,指導學生整理前作文中積累的寫作材料,讓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閱讀精彩的部分,討論材料的取舍,學會有重點性地挑選材料來作文,不能面面俱到,這樣主題才鮮明,材料準確,寫出的文章才能生動、吸引人。其次,共同研究寫法,鼓勵新穎的主題構思,指導學生把平時積累到的優美詞句合理用到寫作中去。接著選擇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重點內容用于寫作,一氣呵成。最后講評修改,并抄寫到作文本上。
前作文教學的運用方法,讓學生在習作中學會了眼中有事、筆下有話、寫作有興趣了。
(作者單位 吉林長春市寬城區宋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