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練習,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措施,因此課堂練習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
教學實踐中,有的老師不喜歡將練習題納入備課中,他們簡單地認為練習就是學生作業,新課一講完,就布置給學生做,他們最為關心的是練習的正確率,如果發現正確率不高再講,學生再做。有的老師考慮了練習的一些問題,但練習的內容是否豐富、類型是否多樣、是否具有層次性等卻很少關注。學生后來在練習中遇到了問題,老師再講,這樣就加重了師生的負擔,無形中打擊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一、明確目標,做到有的放矢
每道課堂練習題都應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盡量避免有多個目的同時存在,就必然會造成各方面相互干擾,學生就很難達到基本要求。一節課有多道練習就會產生一個小的系統目標。這樣做,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在。
課堂練習從時間上來看,大致分為課前練習、課中練習、課后練習。目的是什么呢?復習導入環節的練習題,不是復習鞏固前一天的數學知識,而是對這節課學習需要的舊知進行復習,其目的是方便教師教學,也便于學生將新舊知識主動融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教科書上“試一試”,是在老師教學完一個新知識點后,馬上出現的最基本的訓練題,是要求學生人人掌握的過關題。“課堂活動”中的練習,顧名思義就是需要老師幫助完成或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反饋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或補充教學。而“練習”中的題則是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的內容。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處理與補充練習題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書上的課堂練習同樣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的序,調整教材編寫的序,確定練習的序。這樣進行練習,會變得更自然、更高效。
如西師版數學教材新授課的編排順序是例題(包括“試一試”)—課堂活動—練習,教學可不按這個順序進行。備練習題時,目的明確后,要思考這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試一試”,是不是有層次,需不需要補充?北碚區進修學院朱院長就說過同一層次的單一訓練不要超過兩次,以免加重學生的負擔,浪費寶貴的上課時間。如西師版數學教材五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第二課時的“試一試”是“25×3,47×2,29×3這三道題,“乘積滿幾十,要向前一位進幾”的法則在例題環節就無法完成。于是,我就決定在前兩題完成后,將29×3改為36×5,“這道題好難,會做嗎?”老師露出為難的表情,再一次激起學生的興趣。第二個問題,課堂活動在什么時候完成?如果一課時內有兩道例題,特別要注意思考,例題后該完成哪幾道練習。一般例題是直觀的,這樣的題如一條線,不能分開的;而有直觀題沒抽象題,就需要老師補充,因為數學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如“除法的初步認識”,課堂練習都是先“分”后寫算式。有的課堂活動題就是例題的翻版,要從例題的“扶”到練習的“半扶”或“放”。第三個問題,獨立練習題要思考解決它需要哪些新知識,這個新知識點在新課中哪里滲透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完整地挖掘例題的目標,很好地避免練習題好像新課中沒涉及,需要當例題一樣教學。同時在練習題中也要考慮層次性,注意綜合性,打破定向思維,這個很多老師都能考慮到,這里我就不再舉例了。
三、練習新穎有趣,注意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練習設計要求形式多樣,深入淺出,動靜結合,可做游戲搞活動(步步闖關、比賽等)。多表揚是一個好方法。但并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些方面,它與教師有著極大的關系,只有教師對知識、對工作充滿熱情,學生才可能對學習充滿熱情。
一節課只有40分鐘,時間有限。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對數學興趣的目的。同時,教師要保證每節課課堂練習的時間,這一點在很多學校已經成了隨堂課檢查的一項重要指標。如何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需要各種策略相互融合,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區鳳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