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隨著新課程逐漸深入語文課堂,小練筆以其方便快捷、收效顯著等優點獲得了眾多教師的青睞,成為教師指導學生寫作使用頻率較高的手段之一。
小練筆,即短小精悍的動手練筆。小練筆雖小,倘若能科學地運用好,就能成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在寫作這個大舞臺上盡情施展才華。
一、多渠道指導學生挖掘小練筆寫作素材
1.變“畫”為“話”——寫插圖
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不少課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除了具有激發興趣、便于理解的功能外,還是教師引導學生練筆的絕好材料。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六冊《燕子專列》時,我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文中插圖:通過觀察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遠山,學生感受到了貝蒂為了尋找燕子而翻山越嶺;觀看近處這棵矗立在風雪中、覆蓋著皚皚白雪的松柏,學生們得出了結論——這是在山頂上;個別細心的孩子還留意到山頂這一行淺淺的足跡,意識到貝蒂為搶救凍僵的燕子歷經艱難。教師再通過引導學生對貝蒂的穿著、動作、神態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對人物心理進行揣摩,貝蒂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豈會無話可說、無話來寫?
2.意猶未盡——續一續
不少文章所寫的事情雖然結束了,但是依然留給了讀者想象的空間,老師要善于抓住字里行間的矛盾點、對比點、情感點等,引導學生進行續寫。譬如,教學完《坐井觀天》之后,我抓住小鳥和青蛙的不休爭論,引導學生想象并續寫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發生的事。再如,上完《小攝影師》后,我提出一個問題:“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想象,進而續寫文章。
3.精彩篇章——仿一仿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在教學中,不能把教材當作故事來教,一些文質兼美的課文應該成為學生習作的范文。作為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寫作的例子,并有效加以利用。例如,第四冊“語文園地三”的“寫一寫”就是關于家鄉的寫話訓練。于是,在教學第四冊《北京亮起來了》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理清文章線索,在品味中體會文字魅力;課后再請家長利用晚上的時間,帶領孩子去觀察贛州的一處夜景,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觀察,抓住景物的特點,充分發揮想象,仿寫《贛州亮起來了》,這樣順學而導的仿寫練筆收效甚好。
4.巧用空白——補一補
在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讓其留有想象的空間,稱之為“留白”。在課堂教學藝術中,教師應善于抓住文章中獨具匠心的結構、別具一格的詞語、別有意蘊的句子、無盡遐想的省略號等,引導學生進行“補白”,與作者或文中的人物進行心靈的“親密接觸”。例如,第六冊《她是我的朋友》中有這樣一句話:“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這樣簡短的一句話看似簡單,卻濃縮了阮恒復雜、糾結的心理變化。教師巧妙地捕捉到了這個訓練點,通過設計這樣一個小練筆:“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阮恒想:__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他猶豫了:___________然后又舉起來,他堅定了:___________”簡練而短小的練筆,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寫作能力,還讓阮恒的形象在學生的想象中得以豐滿。
5.古詩新作——編一編
將古詩編寫成故事,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培養想象力,不失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好方法,不過,古詩編故事容易走入以下兩個誤區:(1)受到古詩內容的干擾而將故事寫成詩意,喪失了習作的初衷;(2)由于古今差異大,學生受年齡、閱歷的制約,難以“穿越”到過去的時光里,對當時的歷史背景、詩人的情況雖有粗淺了解,但畢竟不夠到位,所以自然寫不到位。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筆者認為,選擇《清平樂·村居》《江畔獨步尋花》《飲湖上初晴后雨》等寫景的詩來編故事不僅能增強學生寫景狀物的能力,又能在編故事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6.匠心獨具——改一改
改寫是在對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保留原作的中心思想,改變其表現方式的一種習作形式。改寫分為改編文體、改寫人稱、改編結構、改變語言等方式,如可將《兩小兒辯日》改寫成現代文體,將《贈汪倫》改寫成記敘文體,寓言《揠苗助長》改寫成第一人稱。
二、多策略指導學生進行小練筆
1.明確目的,指導學生針對性練筆
小練筆的訓練目的應該明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應該用篇幅長短來作為衡量小練筆質量高低的尺子,要結合教材內容指導學生針對性地練筆。例如,冒號、引號和提示語在不同位置的表達方式是第五冊的訓練重點和難點的要求,我設計了小練筆《餐桌上的對話》,要求學生在習作中正確運用提示語和冒號、引號;學習了第六冊《荷花》一文,我布置學生觀察一種植物,圍繞植物的外形寫一個片段;十二冊《最后一頭戰象》中,嘎羧告別村寨的場面,佇立江灘回想往事的情景深深地打動著學生,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個場景,想象嘎羧內心的感受,寫一篇小練筆。
2.選好拐杖,引導學生模仿性練筆
模仿是學生寫作的門徑,學生小練筆應從模仿起步。模仿性小練筆是指模仿文本的觀察順序、寫作思路和習作方法進行片段練寫的訓練形式。它是將閱讀中的感知、理解和體會進行升華,同時遷移運用的極佳手段。例如,學完十一冊《少年閏土》后,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特點來寫寫自己熟悉的一個人的容貌,進行專門的外貌仿寫小練筆;第八冊《桂林山水》按照總分總結構謀篇布局,將桂林的山、水寫得具體生動,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眷戀之情。課后,教師鼓勵學生仿照課文寫自己熟悉的校園,抓住校園中最有特色的兩三個景寫具體,抒發自己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3.指導修改,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修改是寫作過程的主要環節。任何一篇好的習作都離不開反復性修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習作水平要得到提高,教師必須引導、指導學生學會評改。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師改”“自改”“互改”等方式,提高其賞評、修改習作的能力,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1)師改。由于小練筆篇幅較短,教師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講評小練筆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發掘學生小練筆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提高小練筆的興趣和信心,同時也要指出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修改。教師可選擇寫得好的小練筆和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小練筆課堂講評,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小練筆進行比較的過程中領悟小練筆之妙及不足,從而提高賞評、修改作文的能力。
(2)自改。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修改習作的權利首先應屬于本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原文進行增、刪、換、改。修改完畢后,引導他們與原文比較一下,看看自己進步在哪兒,激發他們自己修改小練筆的興趣,培養學生自我批改的能力。
(3)互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采取同桌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修改,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練筆展示給同學。互改的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修改習作的能力,還有利于學生在溝通情感、互看互評互改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從而提高習作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州市文清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