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一種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學方式,很早就被人們廣泛地加以應用,在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都離不開提問,在語文教學中它更是舉足輕重。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啟發性的提問進行教學,他認為教學應該是“循循善誘”,要運用追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探求知識。在國外,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曾強調運用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去探索真理,獲得知識。教學中的提問對教育的發展以及成果始終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要明確提問在教學中的“橋梁”地位和功能,使自己具備較高的提問技巧,為自己的教學助一臂之力。
一、提問要有目的性
所謂目的性就是指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材的要求、教學目標、訓練的重點、難點進行,問得有價值,能對自己的教學起到幫助作用。如果課堂中提問不貼題,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耽誤時間,影響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就會提問:“亡是什么意思?這個人丟了幾次羊才去補羊圈?結果如何?說明了什么?”學生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很快就理解了內容,無形中就減輕了老師的工作量。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課堂提問的目的就是啟發學生思維,在教師的點撥下掌握教學內容,因此課堂提問一定要有啟發性。如果教師課堂中的提問顯而易見,學生不用思考就會回答,那么學生就不用動腦筋,就會使得教學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懶惰的壞習慣。只有教師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也就是說設計的問題有一定的水平,學生才會開動腦筋,圍繞問題積極思考。一旦學生回答正確,他們就會快樂自豪,進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提問要有針對性
一名認真負責的教師,在他鉆研教材或者備課的時候,已經在頭腦中醞釀好了講到什么時候該提什么樣的問題?這個問題誰來回答?課堂提問首先應該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能力水平、學習基礎,正確估計學生的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深度的問題。總之,要難易適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學習基礎好一些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一些拓展延伸類的發散思維問題;對于一些學習基礎弱的學生,應該提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不斷鼓勵學生增強自信心,使他們一點一點地進步。
四、提問要有層次性
提問的層次性就像剝玉米一樣,一層一層地剝皮,才能見到中心。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在研究教材的時候吃透教材,把要涉及的問題考慮清楚,問題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一點一點地帶領學生理解領悟,循序漸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新問題,學到新知識,最后到達知識的彼岸。這一特點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中最適用,我只要引導學生回答清楚“五壯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接受任務的?他們為什么把敵人引上絕路?跟敵人在山頂是怎樣決斗的?他們最后為什么英勇跳崖?從他們一系列的語言行動中體會出了什么?”經過學生認真閱讀分析課文內容,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同時他們也得到了發展,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會隨之提高,學得非常輕松。
五、提問要面向全體
面向全體是素質教育三要義之一,面向全體要體現在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當然課堂提問也不例外。在課堂提問中必須避免好學生壟斷教學課堂、眾多學生是陪讀的現象,能力這樣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自尊心和個性發展。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設計不同的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展示自我的機會。但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很大,有的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出問題時,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啟發誘導他們,千萬不能粗暴地打斷或者訓斥批評,還要教育優等生有愛心、有耐心的幫助學困生,使他們融入集體中間,體會到老師同學的關心愛護。只有課堂提問面向全體了,素質教育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實處。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勉縣周家山鎮留旗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