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縱觀我們的作文課,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學生雙手托腮,緊皺眉頭不愿寫;有的大腦空空,無從下手不想寫;有的置之不理,毫不在意不愛寫;有的覺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好寫。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拓展途徑,提高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引發興趣,增強學生習作的內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力量的源泉。在作文教學中,我首先鼓勵學生大膽寫,敢于寫。有些學生的自尊心太強,期望值高,怕寫不好讓別的同學恥笑,會失面子。這時我就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他們排除心理障礙,由“怕寫”到“愛寫”,能自由的傾吐,作文教學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有效實踐,開拓學生作文的更大空間
1.引導背誦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它道出了讀與寫的關系。除了教材中規定要背誦的詩歌及片段外,我還選擇各類課文中可供習作借鑒的精彩片段讓學生精讀,體會其妙處,然后當堂背誦,從中汲取并積累有益的習作營養,學生讀得朗朗上口,習作時往往文思泉涌,收到了厚積薄發的良好效果。
2.下水“教練”
我經常模仿佳段的寫法即興口述一段話給學生聽,或仿寫一段話讓學生看,使學生具體而直觀地感受到怎樣向課文學作文。
3.仿寫練習
有了習作知識不等于有了習作能力。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過渡方法之一就是多做仿寫練習。我們可設計仿寫句子與片段,模仿習作技法,謀篇布局。仿寫作文脫胎于課文,即使留點“胎記”也無妨。
另外,我在作文教學中,經常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寫自己童年的趣事,寫自己記憶中那些“犯傻”的事、“笨拙”的事、“荒唐”的事、“可笑”的事、“搗蛋”的事、“不講理”的事……由于是他們自己極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寫起來特別順暢,效果出奇的好。最終讓學生以“我手寫我心”,提高作文水平。
三、做好評價,點燃學生習作的火花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然而,我們總是習慣去尋找“花叢里”扎手的“刺”,比如錯別字、病句、錯誤的思維邏輯……然后幫助孩子逐一改正;我們總是居高臨下,對著孩子稚嫩的筆墨品頭論足;我們總是用成人的思維去侵占孩子們的心靈空間,甚至修枝剪葉,一眼望去只見“紅”不見“黑”。殊不知,這樣做會讓孩子剛剛萌發出的寫作之“芽”被我們剪掉了。
在作文評價中,教師不能只用“優良”“及格”來打等級,而要在作文的字里行間尋找他們的優點,寫出懇切的評語,既要在理論上指導習作的得失,又要從情感上感染學生。絕不能吝惜自己的鼓勵與贊許。讓評語如點點春雨,滲進學生的心田。如,有學生在寫《媽媽的愛》作文時,選取了媽媽背她看病的感人事例,本應寫媽媽是如何背她去醫院的,可是他卻著重寫了醫生看病的過程。我是這樣評價的:“媽媽瘦弱的身體背著你去看病的事例的確很感人,選材切題。如能重點寫寫媽媽背的過程,作文就會更感人。”第二天,他就將改好的作文給我看,我還把它當作范文念。這樣帶有鼓舞性的評價點燃了學生習作的熱情,循循善誘的指導又達到了習作的目的。
總之,小學作文雖然面臨著諸多困難,但是只要我們能針對小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積極的研究實踐,一定能找到一條有效的作文教學途徑,促進小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魚河峁鎮東西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