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而傳統品德與社會與社會課卻背離了這一主題,走向了純理論的教學道路。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生活化
品德與社會本就是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有效性是課程的追求。”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生活是第一性的,要讓課堂和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
一、緊密聯系生活,進行實效教學
兒童的社會認知力還比較弱,而他們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又促使其品德的形成,因此,緊密聯系生活,就需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背景,讓學生將課堂理論和生活聯系起來,從而讓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如,在“科學技術與人類”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樹立“相信科學,破除迷信”的思想觀念,教學中教師首先以封建迷信害人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以“神符顯字”小實驗來揭示這些騙人的把戲,再引導學生通過討論聽故事和實驗的感受,最后教師再引導總結,“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的目標就明確了,最后以“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我們該怎么做”為思考,讓學生從書本到生活,形成聯系。
二、運用生活資源,落實教學目標
知識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著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水平還處在發展的初期,思維發展水平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充分將生活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落實教學目標。
如,在“人類渴望和平”為主題的模板中,教師可通過戰爭圖片收集、說戰爭故事、講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去感受和體會戰爭,由此而激發學生對和平的熱愛,這樣也才能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通過本模板學習后,教師再以出板報、舉辦班級演講、看戰爭影片等活動來進行課堂鞏固,效果會更好。
三、激活生活體驗,讓課堂“活”起來
學習過程更多的是體驗過程,小學生的生活體驗較少,但他們較感性。以生活為基礎來帶給學生豐富的體驗,不僅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品德和社會課的實踐性,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如,在“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最常見的手機使用說起到網上購物、網上視頻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真正感受到科技對生活的改變,學生的體驗豐富了,課堂也被激活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將品德與社會課和生活結合起來,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黃瑞騰.淺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J].學園:教育科研,2012(01).
[2]王國強.生活化: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關鍵[J].浙江教育科學,2008(05).
(作者單位 貴州省盤縣普田鄉燕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