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創新源于吸收,發展源于想象。對于語文的閱讀理解來說,創新則源于對語言文字的再加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再領悟和升華,使語言文字圖示化。如果學生就自己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獨特的體驗,特別是想象,則語文學科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功能就發揮出來了。怎樣將語言文字還原成圖像,激發學生的獨特想象呢?
一、抓住語文教材的空白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v觀小語教材,有許多課文存在著內容上的空白,這些空白正是引導學生提出疑問的切入點,也是迸發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起點。如,蘇教版小語教材第十冊《二泉映月》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寫道:“阿炳因患眼疾而雙目失眠。他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但是生活的貧困和疾病的折磨,泯滅不了阿炳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向往?!蔽易寣W生讀讀這幾句話,想想有什么想問的。學生很快就提出:“阿炳經歷了哪些折磨?他又是怎樣面對這些折磨的?”然后讓學生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聯系自己平時從電視上所看到的有關內容展開想象,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學生的視野變寬了,對阿炳生活的舊社會有了深刻的認識,也認識到這些經歷是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思想基礎。又如,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三冊《大禹治水》文中寫道:“大禹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過了千山萬水?!蔽易プ∵@句話質疑:“你讀了這句話想知道什么?”學生有的說:“我想知道,大禹吃了哪些苦?”有的說:“大禹是怎樣走過千山萬水的?”自己提出的問題應該自己解決。我讓他們組成小組結合平時聽過的紅軍故事展開想象,進行交流。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想象最豐富。
二、利用課文意境的深遠處
蘇教版小語教材中擁有相當數量的古代詩文,如蘇軾所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圖畫是展示形象的手段,課文用語言描寫的情境,通過圖畫再現出來,一下子就變得那么具體。如,蘇教版第十冊《游園不值》,學完古詩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聽古詩,然后讓學生說說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平時看過花嗎?能把“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句話通過圖畫畫出來嗎?不一會兒“一枝枝紅杏”從“一所所茅屋墻上”伸出來。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圖意。通過畫圖描述意境,看來學生已經完全理解這句詩了。小語教材除了古詩,還有一篇篇文質優美的散文,如,蘇教版第四冊《月亮灣》,可以說是文字生動,充滿了詩情畫意。學完了課文后,我讓學生當了一回小畫家,把月亮灣的花、橋、水畫出來。盡管低年級學生的繪畫能力低,可他們的想象力確實讓我吃驚,當學生涂上色彩后,一座座美麗的村子立即呈現在我們眼前:小橋、流水、人家……在此基礎上,趁機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月亮灣,學生讀文作畫描述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還原”的過程,再造了事物的形象和課文的意境。
三、展開課文情節的未盡處
小語教材豐富多彩,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詩文,有曲折、感人的故事,更有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寓言。這些短小的故事雖然結束了,可言猶未盡,可根據教學過程的順水推舟進行小練筆,為學生習作訓練提供了現成的“下鍋之米”,使學生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有情節可演。如,蘇教版第三冊《狼和小羊》,課文最后寫道:“狼不想爭辯了,就往小羊身上撲去。”那狼到底吃沒吃掉小羊呢?小羊會甘愿讓狼吃嗎?它會想些什么辦法?我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小組展開討論、想象、交流。當學生編好了故事,我說:“你們想演一演嗎?學生興趣盎然。然后我把狼和小羊等小動物的頭飾發給他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把狼的兇惡、小羊的聰明演得惟妙惟肖。這個教例生動地說明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課文的意猶未盡處拓展延伸,既深入文本,擴大了學習的外延,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想象能力的培養。
四、走進課文角色轉換處
如,人教版第十冊《再見了,親人》文中寫了中國志愿軍向朝鮮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告別,可只字未提朝鮮人民是怎樣向志愿軍告別的。我讓學生從小金花、大嫂、大娘中選一個角色設想:假如你是小金花(大嫂或大娘),聯系平時看到的分別場面,你會對志愿軍叔叔說什么呢?你會怎樣向志愿軍叔叔告別?這樣把學生領入教材,走進角色,一下子縮短了讀者與作者的距離,學生感覺到既新奇又興奮。一名學生寫道:“假如我是小金花,我會這樣說:志愿軍叔叔,請你們不要走,你們為了我們的安寧幸福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你們飽受了戰爭的殘酷,你們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大的代價,你們的恩情我們怎能忘記?讓我再看你們一眼,讓我再擁抱一下親人,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