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效教學,可以理解為是在一定的教學時空里,由教師所引起的、維持的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能使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的教學。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果,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一、權利交給學生
教學不是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因此,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彭德懷是愛大黑騾子,還是愛戰士?然后讓學生自主學習,表明觀點,并在課文中找出證據,說說自己的理解。在10分鐘后,全班90%的學生答案是異彩紛呈的,通過交流,我感到學生的理解很到位,尤其是對彭德懷雙手叉在腰間怒吼道:“副官長,快開槍!你不向它們開槍,我就要向你開槍!”這一句的理解,更是讓我聽了感動。有的同學說,彭德懷是難過才怒吼的,因為他不想殺大黑騾子;有的說,彭德懷是真的怒吼,因為他是個意志堅定的人,他不這樣做,很可能有更多的人走不出草地;也有的說,這是他著急難過的表現,他不想殺大黑騾子,但是迫于無奈,他想早早結束這痛苦的煎熬……
此時,課堂上氣氛很熱烈,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可見,我們的學生可塑性很強。因此,我想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努力做到: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教師不教;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教師不替代;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講的,教師不暗示。
二、注重學生的發展
學生發展是全面的發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學科的發展。教師千萬不能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教學科的價值,而且也不能僅把學科價值定位在本學科上,而應定位在對一個完整的人的發展上。比如說,在以往的教學中,有時讓學生說說名人故事,說說團結協作的事例,相關的名人名言等。學生說出的往往都是思品課上或科學課上學到的內容。由此我想,我們無論教給學生每一門學科的知識,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都是有用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把目光定位在學生的發展上,不能因為一些知識考不到我們就不去教。
三、關注課堂效率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首先應當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盡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評價一堂課是否有效,主要是看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知識,受到了多少啟發,能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老師需要從教育理念、學科知識、教育機智、教育手段和課堂細節等方面充分準備和思考,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位。只有這樣,在課堂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做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確保課堂“三維”目標的實現。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爭取上出更多高效的常態課來!
(作者單位 江蘇省濱海縣界牌鎮桃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