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觀·群·怨,出自《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今天的孩子們雖然很少接觸詩經,但是他們學習品德與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不屈的中國人》蘊涵豐富,教育意義深遠。教學中,我力求實現這門課程的興觀群怨作用。
一、興——適時利用教材,挖掘文本內涵
“興”指具體藝術形象可以感發情感,引起聯想、想象活動,在感情的涌動中獲得審美享受。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我緊抓教材,把握文本的導向。發現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本單元的三課均選取了非常典型的、能夠突出情感的事例。無論從哪方面都能讓學生有所“興”。所以,教學中,我把握教材,利用教材,依托教材,以學生能夠接受的程度挖掘文本的內涵。
二、觀——大量補充閱讀,拓展課程資源
“觀”是說通過閱讀可以了解社會政治與道德風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傾向與感情狀態。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絕不能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為此,我要求學生搜集關于鴉片戰爭以來的相關資料,課前布置,課堂引導消化。薛法根說:“當講則講,也是教學的一種境界。”
三、群——激發學生情感,形成共同認識
“群”是指詩歌可以使社會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統一認識,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團結。我希望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讓學生初步了解祖國曾經經歷過的屈辱和苦難,了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讓學生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勝利,萌芽熱愛共產黨的情感,培養學生為祖國強盛和人民幸福而奮斗的民族責任感。
教學中,一個個事例,一位位英雄,一幕幕場景……不斷地把學生帶入歷史的驚濤駭浪中,尤其是回顧了《虎門銷煙》《甲午風云》《地道戰》等一系列影視作品,閱讀了《紅巖》《小兵張嘎》等文學作品,更是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他們在建構中發展,在發展中升華,思想認識獲得了難得的統一。
四、怨——歷史無法改寫,過去不能忘卻
“怨”是強調詩歌可以表達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不滿與批判。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不能忘記的屈辱》就講述了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屈辱,讓學生了解因為執政政府的無能、國家科技發展的不發達,致使國家再三地被列強侵略,被迫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人民陷入苦難之中,祖國遭受空前劫難。教學中,我正確引導學生“怨”,為列強慘無人道的行為憤怒,“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國家貧弱,人民哪有幸福?激起他們的愛國意識以及學習動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別人欺侮,而這一切責任如今都落在他們的肩膀上。所以,按照“講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闡述自己的感受——產生共鳴,努力學習,奮發圖強,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這樣一個學習研究的思路,教學比較順利,學生的“怨”有理、有據,又合理轉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不斷鉆研,將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懂得道理,學會做人,以更好地實現興觀群怨的教育作用。
(作者單位 安徽省合肥市興華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