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統計與概率”這樣闡述:“經歷在實際問題中收集和處理數據、利用數據分析問題、獲取信息的過程,掌握統計與概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見,“統計與概率”教學在新課改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而反思當前農村小學統計教學,確實存在一些亟待改革的現狀。現就本人聽課與實踐中的一點看法來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統計教學的現狀分析
1.重情境創設,脫離教學實際
在統計教學中,尤其是開設公開課的時候,我們的教者大部分都是創設精彩情境拉開教學的帷幕。這樣預創的目的確實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但是有些目的很明確,就是激趣。而教學又另辟路徑,情境創設與實際教學脫節,精心創設的情境并沒有發揮最大的作用和價值。
如,一位教師課始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小朋友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郊游,準備帶一些水果。你們都喜歡哪一種水果呢?同學們興高采烈,爭先恐后,有說蘋果的,有說香蕉的,有說桔子的……“那我們到底怎樣采購小朋友們喜歡的水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教師的問題讓他們積極思考,準備作答。可是教師突然指令:“請小朋友們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的水果圖片……”
這個時候正是引導學生討論的良機,通過討論才能讓學生知道統計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重要措施。但教師這樣的預設,使得創設的情境沒有發揮其最大的作用,與教學環節脫節。
2.重過程體驗,忽視方法教學
統計教學時,我們的教師都會預設“讓學生經歷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課堂上我們都努力這樣實施,盡量讓孩子體驗和經歷統計的全過程。但有些教師顧此失彼——即一味關注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卻忽視了對統計教學方法的學習。有位教師課始創設了“森林運動會”發獎品的情境,意在教學用畫“√”法進行統計不同物品的數量。前面學生用自己掌握的方法來統計,其中有部分學生運用了畫“√”法。到了優化統計方法,進一步明確為什么用畫“√”法來統計時教師卻草草收兵。從而方法認識不到位,統計方法的優化選擇沒有得到落實。
3.重數據處理,輕視年段要求
課程標準明確了對各學段的統計教學作出具體的要求,每個年段要求成梯度上升。如果教師在教學時,沒有理解同一學段中不同年級的要求,就會出現教學目標越位或滯后現象。如,蘇教版第九冊數學106頁“練一練”提出“從上面的統計表中,你了解些什么?”這個問題。學生回答“第28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最多”“第25屆和第26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的金牌數一樣多”……遺憾的是這類數據的分析好似走過場。試想:五年級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能力只是這種程度嗎?這個問題設置的意義何在?翻開教學用書不難知道這道題的意圖是“學生鞏固對復式統計表的認識,體會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而不是到了高年級還是停留在“誰最多”“誰最少”這類數據分析上。
二、統計教學的改進策略
1.全心引導,發展分析觀念
課程標準指出:“體會統計方法的意義,發展數據分析觀念……”這里將原課標中的“統計觀念”改為“數據分析觀念”,即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統計與概率的核心目標就是發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
如,課程標準附錄2中的例17:“分別選擇三個不同的標準把全班同學分為兩類,記錄調查結果。”
在其說明中指出:比較、排列、分類等活動是對數據進行初步整理,是學生進行數據分析的開始,也為以后學習統計與概率及其他方面的數學知識積累感性經驗。教學中應鼓勵學生依據分類標準得出結論。具體可作如下設計:
(1)教師給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討論不同的分類標準。例如,性別、身高、家到學校的距離、出生年月、左右手寫字,等等。
(2)當提出的標準較多時,可以分組進行活動,完成調查。
(3)運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調查結果。
對于小學生來說,要使他們逐漸建立對數據的敏感或領悟,最好是讓他多參與到多樣化的生活問題中,親身經歷數據的調查、研究,作出判斷的活動過程,才能體會數據蘊含的信息,建立用數據說話的觀念。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教學目標的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統計對于決策的作用,合理地決策、質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分析觀念。
2.聯系生活,感知統計作用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新課標強調教師要在傳授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背景。
一教師教學蘇教版第二冊《統計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同學們喜歡運動嗎?
生(齊答):喜歡。
師:老師這兒有幾項體育項目。(課件出示:兵乓球、籃球、跳繩、踢毽子)你都喜歡哪個項目呢?(生意見不一)看來,大家的意見不一樣呀,咱們就來個現場統計。在統計時我們要注意什么呢?
(每個人只能選擇一個體育項目)
全班同學進行現場統計,并完善表格。
請學生交流統計情況,老師出示課件,學生觀察。
師: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我知道喜歡打兵乓球的學生較少。
生2:我希望學校在大課間活動時多組織我們開展活動,因為喜歡兵乓球的學生較少。
生3:……
這個片段中,教者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在內容的選擇上采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來開展活動,學生在統計中了解了同學們的喜好,切切實實感受到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3.多元評價,重視學習體驗
新課標要求“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評價的主體的多元化是指教師、家長、同學及學生本人都可以作為評價者……”
例如,《復式條形統計圖》教學片段:
師:現在這幅統計圖里出現了兩種數據,你知道哪個直條代表期中成績?哪個直條代表期末成績嗎?
生:左邊的直條代表期中成績,右邊的直條代表期末成績。
師:你們都是這樣認為的嗎?
師:大家都參與了創造方案的過程,如果別的小朋友沒有參與這個過程,我們又不做解釋,他們能看懂哪個直條表示的是期中成績,哪個表示的是期末成績嗎?
生:(搖頭)
師:想一想:不用解釋,又能讓別人看懂哪種直條表示的是期中成績,哪種直條表示的是期末成績,你有辦法來區分嗎?試著把你的想法在圖紙上畫出來。
生:(嘗試在圖紙里畫直條,教師巡視指導)
師:多數同學畫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們欣賞一下好嗎?
生1:(直條用一種顏色,上面標著“期中”“期末”)
生2:(直條用兩種不同的顏色)
生3:(直條用兩種不同的顏色,直條上標著“期中”“期末”)
生4:(直條用兩種不同的顏色,旁邊畫有圖例)
……
作品1(直條用一種顏色,上面標著“期中”“期末”)
師:看看這位同學的方法,你們來評價一下他的方法怎么樣?
生1:標上字我們就能看明白哪個直條代表期中成績,哪個直條代表期末成績。
生2:雖然標上字能夠區分清楚,但標上這么多字,顯得有點亂。
師:看來,用標字的方法雖然能夠區分清楚,但卻影響了統計圖的美觀。
生3:我覺得用顏色區分更好。
師:許多同學想到了用顏色區分,一起來看一看。
作品2(直條用兩種不同的顏色)
師:這位同學想到的方法怎么樣?
生1:用兩種不同的顏色就能明確地告訴我們,統計圖中是有兩種數據。
生2:用兩種顏色區分,比標字美觀一些。
師:這位同學可真不簡單,居然想到了用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
生3:用兩種顏色雖然比標字美觀一些,但別人也不知道到底哪種顏色代表期中?哪種顏色代表期末呀?
師:是呀!別人怎么知道哪種顏色代表期中?哪種顏色代表期末呀?看來,我們只用顏色來區分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作進一步修改。
生:可以只在第一組直條上標字。
師:有的同學就是這樣做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作品3(直條用兩種不同的顏色,第一組直條上標著“期中”“期末”)
師:這種方法怎么樣呢?
生1:一下就看明白了。
生2:比前兩種方法都好。
生3:直條上寫字還會影響美觀。
師:是呀!直條上又寫數,又寫字,確實有點不美觀,誰能解決這個難題呢?
生:(思考,沒有人舉手)
師:經過大家一次次的修改,我們的設計方案越來越完善,已經非常接近數學家的方法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電腦演示圖例的形成過程)
這里,教師利用“怎樣區分期中、期末成績”這一問題繪制統計圖,引領同學們互相評價,通過這種形式的交流,反思他人的不足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汲取值得借鑒的經驗。既掌握了數學知識,又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因此,在統計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合理選擇評價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勵學生學習。
總之,我們在統計章節教學中,要揚長避短,要圍繞數據做文章,使數據成為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好伙伴,引領學生在統計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東臺鎮海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