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東臺市富安鎮丁莊學校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學校,大部分學生家里沒有計算機,學生很少操作。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減少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我在教學中采取了分層教學,對他們進行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學有所得,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所謂的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對策,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分層推進教學。
什么是分層教學?分層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實行不同步的教學進度,使所有學生從知識、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得到提高,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在提供恰當的材料和進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的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該理論重視反饋矯正策略,賦予教學評價新的意義,并較好地解決了統一教學與學生個別差異的矛盾,為我們進行分層教學提供了依據。
然而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容易走進誤區,分層次變成了分“好班、差班”“快班、慢班”,并要求教師根據各班所處層次開展教學。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全體學生,已經習慣了對學生統一要求、集體輔導,而由于每個學生接受、理解、運用能力的不同,會出現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吃不了”的情況,容易使學生形成很大的差異。這就違背了班級分層教學的初衷,難以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在教學中,這種狀況尤為突出。因此,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分層教學。
一、分層教學理論的指導思想
分層教學理論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素質教育的三種特性,即基礎性——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全體性——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有所提高;發展性——開發潛能,發展個性特長。
分層教學重視學生在過渡階段心理、生理、情感、意志、品格的不穩定和知識、智力、能力與行為的差異性,以解決學生的分化不足。
分層教學堅持因材施教、分層指導的原則,解決中學教育的普及性和統一性教學與學生個性發展差異的矛盾。
二、具體地開展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理論的實施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具體來說,它落實到教師的備課、輔導、作業的布置、講評、測試和學生的預習、接受知識、復習和對教學情況的反饋之中。
根據這一思路,為了能在教學中很好地運用分層教學理論來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效益,在課堂上進行教學設計時,利用分層教學理論來安排教學活動。其具體的情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分層
要確定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掌握水平的近況和學生對計算機操作水平的熟練程度,一般我們分為三個層次A、B、C為宜,A、B、C又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A層——把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熟練應用一些文字處理軟件;B層——把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接觸過Word,能上因特網的;C層——僅僅學會一點Windows基本操作,或根本沒有接觸過電腦。
2.教學目標分層
A層——要求學生利用因特網搜索信息,完成一份電子小報;B層——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一篇文章的輸入與簡單的排版;C層——學生在教師的針對教學下,盡快地把握指法、Windows操作、文字的輸入。
3.課堂教學內容分層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對A、B、C三個層次的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都統一要求,統一教學。因為這一部分是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而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差異不大。
4.教學評價分層
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他們的評價也應該不同。傳統的評價策略是全體學生目標一致,每個人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是,我們必須承認每個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對于那些從未體驗過成功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對學習缺乏自信心,長此以往,學生必定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我們應該創造時機,為他們取得新的成功準備良好的心理條件。而分層檢查學習效果,可以調動每位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的學習向更高一層邁進。
另外,我們在課堂中采取課堂點評與學生自評、互評的形式,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從而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對A、B、C三組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每組中只要完成得非常好的都可以得到“優”的成績,教師的點評和學生的自評、互評都在每一組內完成。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方法,可有效地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以學生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適應了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有效地解決了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市富安鎮丁莊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