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活動是培智學生教育內容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運用蒙臺梭利教具學習數學,符合培智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蒙臺梭利教具,在擺弄過程中進行探索,是獲得數學經驗、知識、技能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具;培智學生;快樂學數學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培智學生有著感知緩慢、理解和識記困難、遺忘快等學習特點,數學課堂上往往教師表演“獨角戲”,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參與度很低,缺乏獨立的思考,實際操作困難,缺乏學習興趣,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將蒙臺梭利教具運用到培智數學課堂,通過“選擇教具—選擇工作地點—集中工作—反復練習—使用后的整理”等完整的過程,激發培智學生參與的欲望,充分調動培智學生的視覺和觸覺協同參與,讓培智學生通過先用眼睛觀察,繼而用雙手觸摸,再用眼睛看一看,進行再次確認和比較。從而更深刻、更全面地建立和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感知能力,建立最基本的思維能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專注力、獨立性和必要的秩序感。近年來,我在培智教學中試著采用蒙臺梭利教具來發展培智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下面就談一下我的幾點經驗體會。
一、運用蒙臺梭利教具來促使培智學生數的概念的形成
蒙臺梭利教具對培智學生的數學教學有很強的直觀效果。數學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為特征的,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設計研究出的教具,改變了一味重視教師指導作用的傳統教學,而是更多地去關懷、觀察和研究兒童本身。蒙臺梭利的教具是專門為兒童設計和準備的,使抽象的數的概念內容具體化、操作化,還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比如,學習“多少”時,我用到了數棒、籌碼、彩色串珠階梯以及金色串珠,然后以看一看、猜一猜、擺一擺、數一數等操作來建立多少的概念,并學會比較和辨別“多的”與“少的”。在學習“上下”“里外”時,我借助與賽根板配套珠子盒子A的操作演示,與賽根板配套的珠子的盒子分為上下兩層,上與下的概念本身就一目了然。在學習“厚薄”時,我運用棕色梯來進行直觀比較,通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使學生理解厚薄的內涵。學習“長短”時,我借助紅色長棒、彩色串珠鏈的直觀演示,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畫一畫中理解了長和短。學習“粗細”時,通過插座圓柱體A組、彩色圓柱體的視覺直觀中感覺;學習“輕重”時,通過重量板、重量砝碼等輕重變化的體驗來感知;學習“高矮”時,通過插座圓柱體B組、圓柱體階梯的變化等等來感知。
通過利用蒙臺梭利教具,既使學生學會了比較的方法,又培養了培智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培智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運用蒙臺梭利教具促使培智學生數的概念的形成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以及培智學生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培智學生學習數學的特征。首先要將抽象的事物轉化成具體形象的事物,從而依靠反復作用于具體事物的動作來加深理解數的概念,發現數學內在的規律。如果教師只是用語言傳授或直觀演示,培智學生不能真正理解數學中的真正關系。只有通過自己的操作和反復練習,直到內化,才能幫助幼兒理解并建構數學的概念關系。
認識10以內的數是培智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以后學習數學知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時,運用到數棒、數字與籌碼、數字磨砂板、計算架、金色珠子、彩色串珠階梯等教具。教學時,我打亂教材依次,呈現1到10各數的教學順序,遵循蒙臺梭利數學教育的這樣一個特點,無論什么知識,開始都是以10為單位呈現出來的,一次就呈現給學生一組連續數。例如,讓學生認識10以內的數,不是先讓學生認識“1”,然后到“2”,再到“10”,而是一次性地將數棒1~10全部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看到的是一組連續數。學生在擺弄這些數棒時,從短到長排列就會理解1~10的概念。在學生對1~10有了初步的整體感受的基礎上,再深入理解每個數字的含義。在學習寫10以內數的時候,我先通過蒙眼游戲摸一摸磨砂數字板的形狀,讓學生說一說摸到的數字是幾,并擺一擺相應數量的圓片籌碼,同時我還把計算架、金色珠子、彩色串珠階梯等教具也穿插到了各種游戲活動中,讓培智學生在數一數、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借助實物化教具,幫助培智學生提供了表象思維所需的具體形象,把看似高深的數的概念簡單化。
三、運用蒙臺梭利教具促使培智學生圖形概念的形成
課堂上要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去親自體驗,細化過程,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想,去思考,去提問。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而蒙臺梭利教具在讓學生“玩”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認識,讓學生輕松地體驗成功,形成了學生學習的動力。
在學習圖形的認識時,蒙臺梭利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空間圖形的實物教具,有幾何圖形示范匣、幾何立體投影板、鐵制幾何圖形嵌板等等。我在教學時,引導培智學生觀察、操作,讓他們親眼看一看,親手擺一擺、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拆一拆、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等等。從整個實踐中學生可以獲得鮮明、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特征、概念,逐步形成空間觀念。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難點就是讓培智學生正確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所以,我通過幾何圖形示范匣的操作有效地突破了這個難點。教學正方形的時候,分別以90°、180°、270°、360°旋轉正方形的嵌板去填補正方形的框架,這四個角度都能將正方形的嵌板塞進正方形的框架,而長方形的嵌板只能在旋轉180°、360°時將長方形的嵌板塞進長方形的框架里。在教師演示和學生反復觀察、反復操作中,滲透了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的特征。
四、運用蒙臺梭利教具促使培智學生加法運算概念的形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智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學習素材的感受與興趣,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而蒙臺梭利教具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注重學生動手操作,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把計算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的理念。
例如,在教學5以內加法時,借助數棒、籌碼、加法板、計算架、色珠等教具的操作來幫助培智學生理解、建構。其中用數棒、籌碼、計算架、色珠來撥一撥、擺一擺,既直觀呈現了數的分與合的過程,讓培智學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又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呈現,體現多元化數學思想,向培智學生滲透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
蒙臺梭利教具是蒙臺梭利教學理念最直接的體現。它的設計和投入使用,完全符合近年來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自主學習”“操作學習”“探索學習”的理念,符合培智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的特點,將她運用于培智數學課堂,能有效突破數學知識的難點,從而更深刻、全面地建立和理解數學概念,發展感知能力,建立最基本的思維能力,提高手眼協調能力、專注力、獨立性和必要的秩序感,從而有效促進培智教育數學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智力落后兒童學校數學教學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盧灣區輔讀學校教材編寫組.實用數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杜麗.蒙臺梭利數學教育及教具操作手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