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美術教學是培養幼兒想象力,激發其創造性的教育活動。幼兒的心理發展水平決定了兒童是借助想象來創造的。當下幼兒美術教學質量的成效不是看幼兒在實踐中運用技術知識的能力,而是把幼兒的美術考試成績作為幼兒學習收獲的評估標準。
關鍵詞:幼兒;美術教學;質量
繪畫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之一,也是發展孩子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活動。根據幼兒美術教學質量課程考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幼兒美術教學首先要進行情感教學,情感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人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度的體驗。半個多世紀以來,傳統的幼兒美術教學質量考核改革教學方法阻礙了幼兒學習的興趣,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情感交流、情感體驗,讓幼兒感覺到是因為學習而學習。但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幼兒美術教學質量考核改革教學的弊端越來越凸顯。
一、引導幼兒做生活的有心人
傳統的看法認為,教師應珍惜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工作,把為人民、為集體、為社會忘我工作、多做貢獻當作自己應盡的義務,愛崗敬業,不斷吸取新知,認真搞好教學,嚴于律己,為人師表。教師通過情感教學,可以感染幼兒,讓幼兒的道德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引導幼兒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經常鼓勵孩子,促其進步
常規性的幼兒美術教學質量考核改革教學多數還停留在“上傳下達”的層面,沒有真正用于研討教學方式及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尤其像“理實一體化”的教學中所呈現出的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缺乏一套可行的研討與交流方式。專業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下,缺乏提升課改實施水平的真正平臺,急需探索出一條有效的幼兒美術教學質量課程教學設計的教研路徑,經常鼓勵孩子,促其進步。
三、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
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強調尊重幼兒的初感,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這種初感會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誤的,但卻是最珍貴的,因為這是幼兒自己的體驗。這種自己的體驗感受是獨立閱讀、自行寫作、自主運用的起步。教師要做的,絕對不是將自己的解讀或是所謂權威的結論“告訴”幼兒,而是去點破那層幼兒閱讀時有疑惑、有困難的“窗戶紙”:在幼兒有疑惑時,予以點撥;在幼兒理解有誤時,予以矯正;在幼兒的理解有待深入時,予以引導。
由于傳統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忽視,在當今的社會已不被當今的教育規律和社會價值觀所肯定,因此在繼承傳統教育的基礎上,主體性教育理論應運而生。主體性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是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和超越。主體性教育主張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應該承認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教學實踐活動考核是個體發揮主體性并得到自主發展的最基本形式。
參考文獻:
[1]陶霞玲.淺談幼兒美術教育課內教學創新[J].知識經濟,2010(08):122-123.
[2]范德華.生本模式下的幼兒美術活動教學探析[J].文學教育:中,2010(08):152-153.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實驗小學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