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曾經一度過分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使得計算教學本質的技能沒有得到落實。學生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探究出了計算方法,并不能有效地理解算理和算法。玻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睆倪@一點出發,力求探索出一條計算教學的新路子。
關鍵詞:前測;錯誤資源;知識的生長點
新課改以來,一些老師過分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大家發現學生的思維雖然活躍起來了,但計算錯誤率卻偏高了,不少學生的計算速度也大大降低了,這顯然不是新課程改革的本意。那么,計算教學應該如何做才能扎實而不失靈活,我們又應該如何做才能克服這些弊端呢?我們不但要關注計算能力,還要關注學生自主探究的創新精神、與人合作的意識、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
一、第一次的教學設計
我首先是印制了前測的題單,每個學生都做,然后進行了個別訪談,訪談內容主要針對學生前測中的錯誤,了解其出錯的原因。我們是這樣預想的:學生已經有了計算兩位數筆算加法的基礎,應該能夠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結果卻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第一個前測的班56個學生只有17人全對(后來經過統計,每個班的基礎學情都差不多)。表現出的問題是:有的學生相同數位沒有對齊,有的學生沒有進位,或是忘了加進位1。從這個結果來看,我們高估了學生的水平。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法的計算方法。結合計數器和直觀模型,通過數形結合來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滿十進一”。培養學生先估再算,算后再反思的好習慣。課后我們進行了后測,結果卻只有20個人全對,可見,這節課的實效性很低!
針對如此狀況,我們做了反思:(1)因為本節課點抓得非常多,首先是情景引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然后是包括估算在內的多樣化的算法,最后才是用豎式計算。所以時間很緊張,只講了三道例題,沒有練習。(2)算理形象化與算法抽象化之間的矛盾,并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結合點。(3)沒有很好地溝通兩位數加法與三位數加法之間的聯系。
二、第二次調整
我們馬上調整了教學設計。首先,縮短例題一和例題二的教學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例題三(連續進位):重點突破,結合方格圖加強算理的理解,加大了練習的量,變換練習的形式,增強練習的趣味性。
課后及時進行了后測。結果該班54個學生,42個人全對。從知識與技能這個目標來看,基本達成。但從課堂觀察來看,課堂氣氛始終顯得有些沉悶,學生的參與度不是很高,學生總的狀態過于理性、平淡,缺乏趣味性,沒有挑戰性。我們在思考:學生的哪方面得到了提升呢?所以,站在尊重學生,從學生學情出發,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立場上,我們對《回收廢電池》這節課進行了徹底的重組。
三、第三次調整
我們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嘗試著探索一個計算教學的新模式。對教材上這兩個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大膽的重組。第一個課時重點解決用豎式計算的內容,而把其他諸如:多樣化的算法,解決問題等等放到第二個課時。
我們為什么要這樣調整呢?調整后所呈現出來的是怎樣的結果呢?基于學情,前測中發現學生對三位數的筆算加法都能下手了,但出現了若干錯誤,于是,我們就想,何不就用這些錯誤作為學習的資源呢?于是,有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1.開課,談話引入,讓學生理解到錯誤非常有價值,一起分析錯誤。
2.前測中的有錯誤的題單(當然,這是教師精心選擇的,非常有針對性)發給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兩人一份,合作找錯,并用一句話指出它的錯誤。
3.學生探究錯誤,獲取新知。請學生上臺匯報交流,運用課件演示計數器,理解算理。
4.鞏固練習:3道計算題。
5.解決問題:故事引入。(對學生進行電池回收方面的教育)
提出問題:你覺得選擇哪兩個信息提出一個加法問題,計算最容易出錯?
6.小結:
思考:用學生前測中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作為學習的資源,作為學生研究的材料,學生非常感興趣,參與度也非常高,學生在查錯、分析錯誤的過程中,同桌合作、交流,進行了兩次自我反思,反思自己常出現的問題,反思有效的改善經驗,從而得以自我提升。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很強,是他們自己在總結經驗。最后,再把零碎的知識整理、歸納成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方法。這些知識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感悟和概括出來的。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不僅掌握了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而且學習、體驗和運用到了概括與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若干年后,他可能早已遺忘了某節課或是某個知識點,但他所學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將終身受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新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