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教材加大了科學實驗的內容,尤其是學生的動手和觀察實驗;而現今,多數學校以兼職實驗員居多。因此,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良好的操作習慣,就顯得格外重要。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習、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等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科學實驗;小學科學教學;能力
三至六年級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要進行觀察和實驗制作等活動。”而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課教學的特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離不開實驗,實驗教學應符合小學生學習心理的特點,利用趣味性較強的實驗進行教學更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科學教學中,加強并改進實驗教學是我們科學教師必須抓好的環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
一、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正處在學習的啟蒙階段,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都不太成熟和端正。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地調動全部感官。而科學課上的實驗則是引導孩子熱愛科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小學生對實驗的興趣,往往能成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如,我任教的幾個班級的學困生,到下午時上課精神不佳,我校科學課一般安排在下午,為了調節學習狀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少灌輸多實驗。小學生對實驗最感興趣,實驗往往成為他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直接動力,學生主動探索,參與知識的形成,通過實驗活躍課堂氣氛能改變學生對上課的厭倦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進行學習。
二、實驗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善觀察者,可以見常人所未見。不善觀察者,入寶山而空手歸。”這句名言闡述了觀察的重要性。科學實驗中的觀察要講究方法,通過親自操作實驗,能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觀察周圍的事物,用實驗的手段去驗證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的變化、聯系和規律,使學生從小培養學習能力,學會正確的學習探索方法。比如,四年級下冊為了觀察雞蛋的內部結構,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觀察、分析和合作能力,我在課前就準備好材料和用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手拿放大鏡從外到內仔細觀察,有步驟地解剖雞蛋,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觀察、探究,分析結果,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就有濃厚的想要成功、想要發現別人沒有看到的現象的愿望,所以,探究的熱情也就異常地高漲,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也得到培養和發展。
三、實驗能促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
實驗能揭示事物現象的本質和規律,讓學生在反復觀察和探究中,能充分調動自身的各種感官,在沒有壓力,思想放松,心情舒暢的狀態下,自覺主動地學習,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如,四年級下冊在觀察蠶豆發芽的實驗中,通過十天的觀察,每天寫觀察記錄,課堂上讓學生對蠶豆進行解剖,對蠶豆的種皮、子葉、胚根、胚芽的變化等更加了解,讓各小組討論蠶豆種子可以分為幾部分,推測各部分蠶豆種子生長過程各起什么作用。課后鼓勵學生繼續觀察,特別是蠶豆種子各部分的生長變化。我們的科學課每課都與生活、自然息息相關。既然科學課來源于生活,那么科學課的教學就應盡量讓孩子們接觸精彩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奇事妙物也必將引發學生無盡的探究興趣,使他們主動去探究新知識,獲取新知識,無疑是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四、實驗能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實驗是了解、研究自然規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為了獲取信息,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實驗操作是在相關原理指導下進行的,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培養科學探究意識,只動腦不動手和只動手不動腦都是不正確的。如,“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選用了一些學生生活、學習中比較熟悉的液體——膠水、洗發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讓學生預測膠水、醋、酒精、食用油四種液體能否在水中溶解,然后用實驗證明。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思考:當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時,加入少量洗滌劑后會溶解嗎?這樣有助于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一些不溶于水的液體,由于加入了某種物質也會發生類似溶解的現象。通過實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設計能力、分析與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實驗在科學教學中的利用,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獲得知識,而且對提高其各方面的技巧和能力、培養學習興趣與愛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探究意識等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濱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