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詞語教學,讓學生理解詞語、掌握理解詞語的方法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其群體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詞語,并學會一定的方法!
在一般的課堂中,遇到一些難解釋的詞語,我們最常見的方法通常是教師為了節省時間,或者是為了不讓學生接受其他學生錯誤的解釋,而自己口頭進行一番講解,讓學生理解,可是這些難以理解的詞語,又怎么會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呢!在理解詞語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學段分別提出了要求,其中,對低年級學段的學生提出的要求是“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一、聯系生活實際,感悟詞語意思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在閱讀中遇到的詞語當然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理解。
二年級上冊第一篇識字是關于春天的,介紹了很多與春天有關的知識。但在理解“春風”和“春雨”時,卻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剛開學的一段日子,天氣不是很好,有時雨,有時晴。在新課上到一半的時候,忽然天空下起了細雨,這時,我剛好看到有個小朋友不停地在往窗戶外面看,便趁機問:“你在看什么?”他回答到:“外面下雨了,我在看雨。”“那外面的雨下得怎樣呀?”他說:“不是很大,好像有點小。”其實,這時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已經被我們的對話吸引到窗外的雨上去了,這時,我又問大家:“你們覺得他說的對嗎?”不少小朋友在經過了自己的一番“仔細研究”,終于得出了和他相同或相似的答案,有的說很小,有的說雨下得很細,還有的說雨下的不急,有的甚至伸出手去感受了一下,呀!柔柔的,很舒服……聽著學生說了這么多關于春雨的特點,我及時點出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習的“春雨”這個詞。
雨是看得見的,可風是看不見的呀。我想從他們的感受上談,可是每個人的感覺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有所不同。任憑你費勁唇舌也休想動搖他們心中對春風的理解。就這樣,一堂課上留下了一個小小的缺點,想去彌補,卻不知從何下手。
第二天,剛好上完體育課,他們個個滿頭大汗,走進教室時,突然吹來一陣風,他們都說好舒服啊。我趁機問:“這是什么風?”“春風!”回答得那么自然,卻又那么的深有體會。終于,我把春風很好地解釋給他們聽了。
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豐富多彩的,如果我們能注意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就會懂得語文學習。因為語文學習就在我們身邊,每一個細節,每一種感悟,每一次交談,都會讓我們走進語文的世界,并分享語文的最大魅力以及對它最大的理解。
二、創設具體情境,再現詞語意思
低年級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通常是由具體到抽象。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比較抽象的詞,學生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如果我們換種形式,以圖片、錄像等形式,展現在他們眼前,他們就會說:“哦,原來就是這個呀!”由此可見,學生不是不懂,只是在大腦中還不會很好地將抽象和具體聯系起來。教師就必須借助某些工具,把理解詞語所需的“情境”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以幫助他們理解詞義。
在教《小河與青草》這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小河與青草相互依存的關系,我們找來一些關鍵詞,比如“緊緊抱住”。如果把這個詞語用在人與人之間,可能不需要教師講解,但本課卻將它用在了小河與青草之間,它們又怎么能緊緊抱住呢?學生開始犯迷糊了!于是,我出示了帶著泥土的小草,這時,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是小草的根將泥土緊緊地‘抱’住了。”這個時候,就不需要老師再多解釋了。
三、聯系上下文,體會詞語意思
特級教師斯霞倡導“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理解詞語要與上下文緊密聯系,這大概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規律。因為詞語在課文中都有其特定的語言環境,有些詞語與上下文緊密聯系,其上文和下文的某些內容為學生理解詞義提供了極好的線索。
比如,《蝸牛的獎杯》中,課文第三自然段有一組近義詞“生怕”和“唯恐”。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時候,出現了困難,因為是近義詞,所以學生沒辦法把它們的意思區分開來!我先讓學生分別找出蝸牛生怕什么,唯恐什么,接著又問蝸牛是擔心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還是更擔心獎杯被別人偷去?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一片爭論,有的說是擔心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因為有了冠軍才有獎杯!有的卻認為是更擔心別人偷走它的獎杯!偷走了就沒法證明它是飛行冠軍了,也沒辦法到處炫耀了呀!還有人不支持擔心被別人偷走這種說法,并解釋說因為別人都知道它是飛行冠軍了呀!對于學生這種有偏向性的爭論,我及時總結,雖然這兩個詞語都有擔心、害怕的意思,但是“唯恐”這一句得意的語氣更強,“生怕”這一句害怕的成分居多。
這樣引導,就讓學生學會了從上文的意思來理解詞語!
四、借助其他工具,理解詞語意思
二年級學生已經學會了查字典。因此,借助字典、詞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意。只是字典中的解釋有很多種,這也需要教師幫助學生選擇,找到合適的答案。
在《狐假虎威》中,“假”這個詞語在字典中的解釋有以下幾種:(1)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2)借用,利用。(3)〔~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4)據理推斷,有待驗證的。
在解釋“假”這個詞語的時候,我讓學生將不同的意思帶進課題,比一比,看看哪種意思更符合這篇文章。經過一番比較以后,學生知道了“假”的意思,在這篇課文中是“借用”的意思。
通過這次的嘗試,學生漸漸學會借助字典這位不會說話的老師,通過比較的方法,選擇合適的解釋。
當然,理解詞語的方法還有很多種,比如,找近義詞或者反義詞,用詞語造句,通過自己畫圖……這些都是在平時的課堂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或許有些方法的表現力不是很強,但現在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當然,詞語教學要引導學生體會詞的情感、詞的靈性、詞的內在意蘊,讓學生不僅是在理解詞語,更要學會運用詞語,這樣的詞語教學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青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