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它強調一切從人出發、一切以人為歸宿的精神,它是高度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的一種思想態度。它體現的是一個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種傳承與弘揚體現在從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文明史中去吸取精華,融化為新時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道德觀念,從而推動人的精神進步和社會的現代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做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關鍵詞:閱讀教學;培養;人文精神;途徑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人文精神的培養更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熱點?,F代社會不僅需要學生具有科學知識和技能,還要有優良的美德、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靈、豐富的情感、自強不息的性格與和諧的心態。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渠道和途徑有許多,重點闡述通過閱讀教學培養人文精神。
一、在教材中挖掘人文思想
小學語文學科是最具有人文特點的學科,課本中入選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通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科學整合,有效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教材從人文教育的角度入手,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有計劃地確定各個單元的主題。三個學段的主題各有側重。第一學段著眼于“愛”的情感培養,使學生感到世間處處有愛,并以愛心來面對世界,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例如,愛國家、愛學校、愛家鄉等等。第二學段著眼于學生的自我完善,學會做人,為其終生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質。例如,善于理解、為人善良、講信譽;勇于探索、努力創新等品質;具有較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情感。第三學段著眼于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其高尚的人格和審美情趣,敦促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閱讀教學將一篇篇蘊涵豐富人文情感的美文帶到學生面前,引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同時品味情感,提升認識。
二、利用經典課文進行人文情感的熏陶
教材中有大量的課文都具有道德感染作用,比如,歌頌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理想、情操,關心群眾的課文《飛機遇險的時候》等;歌頌古今中外科學家、名人刻苦學習、頑強拼搏奮斗的課文《一定要爭氣》等;歌頌革命先烈不怕困難、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的課文《飛奪瀘定橋》等,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利用這些教材對學生進行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發揮語文學科對學生價值觀的德育滲透作用,增強閱讀教學對學生文學情感方面熏陶、感染的作用。
三、利用教材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育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美的事物是人們最樂于向往和接受的,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課文字里行間充溢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有描繪美景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美麗的小興安嶺》等;有刻畫美的人物形象、體現人物特點的文章,如《晏子使楚》《曼谷的小象》等,這些課文都是我們進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在引導學生體驗美的同時,分辨善惡、是非、真偽,使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審美觀。另外,像《小珊迪》等文章都是對孩子們進行“愛”的教育的素材,讓孩子們從小學會愛別人、學會感恩、學會奉獻,用愛心面對世界。
四、閱讀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思想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育是關注學生終身發展,關注整個人類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弘揚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是語文教育義不容辭的義務。教師不僅要有博大的人文胸懷,更應該在教育中傾注人文關懷。人文關懷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課堂學習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教學中我們一般采取下面的教學過程: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精讀課文,深入感悟理解課文;匯報交流讀書收獲或感悟;交流拓展延伸。學習語文課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學生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的三方對話過程。所以,教師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與熏陶。
五、把握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
把人文教育的目標納入教學目標之中,認真挖掘人文教育內容并找出最佳的教育點,把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發展學生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創設情境、自主學習、合作互動等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團隊合作精神,促進學生個體的全面、最佳發展,進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時代發展呼喚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人文精神培養的主陣地在學校,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嶺縣利發盛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