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不斷發展和推進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任何活動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多變的不可預測性。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思考、興致參與課堂教學,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學生的生成資源是無比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這一豐富的、具有靈動性的、真實的教學資源,使他們成為教學的亮點,就會為課堂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美麗”。
【《小數的初步認識》片段賞析】
師:25厘米、2分米5厘米、250毫米、■米、2.5分米、0.25米,這些長度都相等嗎?為什么?
生1:老師,我認為2.5分米和其他的不相等。
師:咱們先說0.25米跟上面哪些相等呢?為什么?
生1:0.25米就是25厘米的意思,剩下的都是25厘米的意思,所以0.25米跟其他的都相等。
師:你覺得0.25米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米。
師:誰注意了,他這回要把1米怎么辦?為什么不平均分成10份,要平均分成100份?
生:因為它不是整分米。
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所以要把1米怎么辦?25厘米就有——這樣的25份。
(學生自主理解0.25米的含義后,看前面學生介紹的小數。)
師:爸爸身高1.8米,就是多高?(板書:1米8分米=1.8米。)
師: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1就是1米,0.8米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8份就是0.8米,再與1米合起來就是1.8米。)
師:鉛筆長15.5厘米,就是多長?(板書:15厘米5毫米=15.5厘米。)
師:15.5厘米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后,回顧前面學生說“2.5分米與其他的不相等”這一問題,請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
生1:剛才1.8米中的1表示1米,8表示8分米,那么2.5分米中的2不可能表示2米。
生2:2表示2分米。
生3:0.5分米表示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5份就是0.5分米。
師:再與2分米合起來就是2.5分米。那么2.5分米與25厘米、■米、0.25米相等嗎?
生:相等。
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恰恰說明學生是真正地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主人。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時調整教法,引導學生先學習他們易于接受的0.25米,通過設疑“為什么不平均分成10份,要平均分成100份”使學生認識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還是100份,要依據變化前后兩個單位之間的關系,從而有效地突破了學生的認知障礙。
借助學生提供的學習素材,讓他們介紹自己比較熟悉的“身高1.8米”和“鉛筆長15.5厘米”所表示的意思,從中感受到單位不同,要分的對象就不同,使學生自主理解了2.5分米的含義,自己修正了前面認識上的錯誤。
學生對2.5分米的認識過程,使他們初步建立起正確的表象,深化了對小數含義的認識,同時學生感受到學習的過程就是相互交流、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過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