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停留在“知識數學”上,何謂“知識數學”呢?,“知識數學”就是在教學中教師將數學看做一種單純知識來教,常常都是填鴨式的:老師“喂”,學生“吃”,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效果常常是不盡如人意的。而現在,在新提出的“智慧數學”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智慧地學數學,發現數學中的智慧所在,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智慧的目的。
在我們以往的“知識數學”的課堂中,常常會出現以下幾種現象。
1.“旁觀”現象。學生在討論交流時,往往有部分學生漫不經心地看著別人實驗操作,聽著別人意見,自己卻不參與到活動中去,像一個旁觀者。有數據顯示:一堂課中旁觀率最低為17.2%,最高達37.8%。
2.學生交流只指向老師。老師盡管注意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注重并提供了交流的機會,但還是沒有徹底轉變觀念,在教學中還帶著權威性、指導性,并未成為學生學習交流的參與者、指導者。他還成了學生與學生交流的加工廠、轉變站,這就使得原汁原味的交流阻礙了學生的發展。
3.中等生和學困生與優生相比,缺少交流機會。細心的教師會發現,在許多交流中,優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交流,是交流的主角;中等生觀望、附和、隨大流;而某些學困生干脆不交流,僅做觀眾和聽眾。這是,有的教師就把目光投向優生,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做出積極的反應,幫助他們完善答案。
針對上述問題,我采取了以下三種方法,也是現今“智慧數學”課堂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課堂中的有效交流。通過交流達到是激發每個學生的智慧、讓小智慧變成大智慧的目的。
一、豐富交流的“物質”基礎,因為需要所以主動
片段一:
師:我們分成兩個組來進行拍球比賽,好不好?
生:好!
師:給自己隊起個名。
生經過討論,分別給自己隊取名“火箭隊”和“湖人隊”。
師:怎么比?
生:一分鐘計時。
師:選幾個代表。
生:選4個代表。
師:尊重大家意見,一組選4個代表,時間為10秒鐘。(代表上臺排球)火箭隊拍了72下,湖人隊拍了78下。
師:勝利的是湖人隊。
湖人隊一陣歡呼。
師:有一個要求,我申請加入火箭隊。
老師拍了10秒鐘,共拍了20下,火箭隊總數一下子變成92下。
師:老師宣布,現在火箭隊勝利。
湖人隊的學生很著急,有意見,認為對方人數多,自己人數少,人數不等,不公平。
師:怎么能看出誰贏了呢?
生1:人數不相等,讓其中一個再拍10秒。
生2:應該求出平均每人拍幾下。
……
生3:我們應該求出每個隊的平均數,從而引出平均數。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了有趣的拍皮球比賽,學生能有“身臨其境”之感并帶著極大的熱情去解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火箭隊5人拍了92下,湖人隊4人拍了78下。當老師宣布:火箭隊勝利,可湖人隊不服氣。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無法比較,怎么辦?圍繞這個主題,學生各抒己見,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下,學生的智慧被激發了出來,主動地與別人交流,交流就有了豐富的內容,個人的智慧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旁觀的學生少了,學生在智慧數學的課堂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擺正教師的角色位置,因為平等,所以互動
片段二:電腦顯示一幅畫面,嚴重缺水的地區干涸的已經裂開的地面。
字幕顯示:嚴重缺水的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老師拿出一袋重3千克的水,讓學生揣摩3千克水有多少。
再出示另一幅畫面:小明家每季度的用水量。
小明家每季度的用水量
問題1: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
A:(16+24+35+21)÷4
B:(16+24+35+21)÷12
C:(16+24+35+21)÷365
問題2:計算小明家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是多少噸?
計算后,電腦出示兩幅畫面的對照圖。一幅是裂開的地面,每人每天3千克的用水量;一幅是小明一家,每人每天近90千克的用水量。
師:看了這兩幅畫面后,你有什么想法?
學生互相交流。
生1:看了他們只能用那么少的水,我們要節約用水。
生2:我們要想辦法缺水地區進行人工降雨。
生3: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們的眼淚。
生4:可不可以把我們的水給他們送去一點,支援他們。
師:為了改善嚴重缺水地區的缺水情況,我們國家正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
這道題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數學課的范疇,給學生上了一節環保課,也給我們在數學課中整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做了很好的示范,這也是我們智慧數學的另一個體現。在交流中,學生的智慧相撞擊,并能認識到保護水資源、不能隨便浪費一滴水的道理。
三、關注每一位學生,因為安全,所以自信
在學習了平均數概念之后,我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數,然后教師也出示了一些信息。其中一例如下:
十一期間揚州雙博館售出門票統計
師:你能估計十一期間揚州雙博物館平均每天的游客人數嗎?
生1:平均每天游客人數大約是1000人。
生2:大約900人。
生3:大約1100人。
生4:大約2000人。
……
這時候我沒有做任何評論,而是引導:
師:你們估計得準嗎?請計算一下。
學生計算回答平均每天游客人數是1000人。
師:剛才誰估計了2000人?
我讓估計2000人的學生去采訪估計準確的同學。
學生采訪估計準確的同學:你剛才估計了多少人?你為什么能估計得這么準?
正確的學生都很自豪、很高興地介紹了他們的想法。
學生采訪結束后,問生4。
師:通過采訪,你發現了什么?
生4:我明白了估計的平均數應該在最大與最小之間。
當這些學生說完后,我表揚了虛心求教的學生:“這位同學雖然錯了,但是他能從同伴的學習中得到啟發,不但改正了自己的錯誤,而且學到了很好的學習方法,相信他以后的學習進步會很大的。”
師又問:從統計圖中我們看出,5月2日以后,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少,你作為館長,有什么好的方法?
老師作為記者采訪“學生館長”,學生勁頭十足地講解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要提高服務意識。有的說要降低門票價格,有的話要更新展覽內容,有的說在里面增加一些娛樂項目,有的說要加大廣告力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明確平均數的范圍,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智慧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時刻關注著每一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捕捉學生“創造”出來的寶貴教學資源,收集的信息不僅是正確的,即使是錯誤的也可以巧妙利用,讓所有學生都覺得自己被老師所重視、尊重。學生在這種安全環境下不斷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得到的進步與成就感。在這種和諧的環境下,個人的小智慧與集體的大智慧相融合,在數學殿堂中得到升華。教師真誠地幫助所有學生建立自信,為所有學生創造了成功的機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與價值得到了和諧的發展。走進“智慧數學”的教學課堂,我們發現了一大特點,學生有效的交流,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碰撞中交融,這或許就是“智慧數學”教學中智慧所在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單位 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