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不再局限于“知識”“學科”等狹隘的范疇,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及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采取什么樣的課堂數學教學方式和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呢?據多年的教學探索,筆者以教學“找規律——數學源于生活”舉例,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主體參與、合作探究”做初步的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小學數學教學可以聯系學生身邊的平常事件來構思,通過選擇熟悉的事物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創設情境,教師以情境舉例設計數學習題。熟悉的事物容易得到學生的心理認同感,增強其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課堂被動式學習變為主動式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片斷一:課件出示小明挑選運動服裝的場景
1.談話:學校要舉行運動會,小明想參加比賽。這不,正在為比賽挑選運動服呢。
2.演示課件:小明正在挑選比賽服裝,他有3件背心、4條短褲,從中選1件背心、1條短褲配成1套服裝。
3.提問:你能幫小明搭配一下嗎?
……
在此環節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將學生置于探索現實問題的氛圍之中,讓他們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個體探索,嘗試解決
教師要以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效率為目標,積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積極地參與到高效、獨立的自主學習中,勇于嘗試、勇于探究、歸納總結、鞏固基礎知識、領會掌握新概念新方法,切實達到會學、學好、學精的教學效果。
片斷二:教師提出要求
1.到底有多少種穿法呢?請你拿出圖片移一移、配一配,用操作的結果來證明自己的猜測。
2.學生動手操作。
……
在這個環節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獨立操作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初步經歷了探究過程,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了情感體驗,達到了促使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充分發揮。
三、小組互助,組際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然而在學生無法單獨完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通過互相交流、探討、摸索合作獲得問題解決方案。教師自始至終以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回顧課堂之所學。同時精心設計素材,指引學生的思考方向,指點探究方法,給予領悟性差的學生以點撥的作用。
片斷三:學生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結果。
(1)沒有合理的配置,而且不全面。
(2)找全了但比較亂。
(3)從背心出發分別和3條短褲配,共有12種配法。
(4)從短褲出發分別和2件背心配,共有12種配法。
針對出現的種種情況,教師應該分小組組織學生詳細討論。
師:每個同學在小組內闡述個人的解題思路,互相交流探討一下,哪些做法是對的?
生:……
新課程小學數學一方面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求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要積極組織引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發表看法—交流意見”的數學活動中深化理解課堂內容,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在整個活動中,教師要把握全局,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只關注優秀學生,更應該鼓勵關注后進生,樹立他們學習的信心,盡量給他們多提供機會,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鍛煉,使小組學生成為最佳的學習伙伴,達到促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集體評價、難點剖析
小組交流探討后,師生應該針對所有的探究結果和解決方案進行歸納、分析、評價,或對有些學生沒有想到的有價值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集體討論,同時幫助學生對難點進行剖析。
[片斷四]小組反饋后,教師提出問題。
師:如果不擺圖片,你有什么好方法把12種不同的搭配方案表示出來呢?
生:我可以用連線的方法,這樣更方便。
師:怎樣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呢?
生:有規律地依次連線。
教師因勢利導,組織全班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得出:有規律地依次搭配比較好,并且學會用連線的方法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這樣的教學效果,遠比教師自己說出結果,讓學生死記硬背要好得多。
五、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在于根據教材延續上面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精心安排變式的、綜合的問題。學生則通過解決問題,逐步學會知識,建立或完善系統的知識結構。
[片斷五]1.出示2種飲料和4種點心。
師:飲料和點心各選一種,小明的早餐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你有更好的方法把結果表示出來嗎?
生1:用文字來表示所有的搭配方案。
生2:用數字來表示。
生3:用字母來表示。
生4:用圖形來表示。
2.學校食堂為運動員準備午餐,準備在三種素菜和三種葷菜中各選一樣。
(1)你能為食堂設計一份菜單嗎?
(2)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這些問題是平時生活中極常見的景象,能激起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積極的活動中,其思維不斷得到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正是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溝通。因此,在教學中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來構建主體參與、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形式,提倡自主、參與、競爭、合作的學習意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古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