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結合教學是我國傳統教學經驗精華之一,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相互遷移,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筆者近期教學小學四年級課文《歡樂的潑水節》,再一次運用了讀寫結合方法,似乎有些新發現,現把過程摘錄如下。
一、課文教案兼容設計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記敘了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詳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略寫其他活動。潑水節是全文的重點內容。
抓住重點設計教學,讓學生借助文本了解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了解、參與、體悟潑水節給傣族人民帶來的歡樂、友誼與希冀。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傳統節日,且能把本文的寫作方法記下來,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并能把兩個民族的(傣族為指定一個)傳統節日介紹給別人。這是本課教學的總目標,包括主要技能訓練目標。
二、課堂教學相互滲透
1.媒體輔助了解情境,先看后說,為讀激發興趣
教學過程中,首先引領學生欣賞課件中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將學生引入情境。西雙版納的美麗風景、潑水節的歡樂場面,不時引來學生“哇!……呀!……”的驚嘆聲。展示一停,教師順勢而下:“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西雙版納的風景,太美了!”幾個學生同時說。“美在哪里?”“美在天上是藍的。”第一個學生說。“美在地上是藍的。”第二個學生說。“美在水上是藍的。”第三個學生說。“看問題要全面,不能見物不見人。”“人們臉上盡是笑容。”“還可以怎么說?”“人們的臉上盡是愉快,盡是歡樂,盡是幸福……”學生開始了七嘴八舌,很來勁。
2.角色參與進入情境,先讀后演,為寫打基礎
緊接第一個環節,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讀全文,急切地想了解作者筆下的潑水節到底是啥樣的情景,這份迫切的心情是學習的動因。教師因勢利導把學生帶進潑水節現場,出示了三個導讀題目:(1)你是潑水節的參與者,節前你將做好哪些準備?(2)潑水時,你會將水潑向誰呢?為什么?(3)心中想著什么祝福語呢?
學生帶著這三個問題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展開了討論,各人分頭做準備。大家為這場潑水節的隆重表演,早已自備了大量的紙屑(用以代替水),全班學生隨著課文錄音響起進入了角色,開始表演。“這一天,人們提著桶,端著盆……”開始還好,很有秩序,潑水一開始,教室里便炸開了鍋,追趕著、呼喊著、潑灑著,水聲、笑聲、歡呼聲交織成一片歡樂的海洋,不知誰喊了一聲“祝老師節日快樂!”一下子我成了眾矢之的,渾身上下,里里外外給灌了個透。再看我班的小不點——剛從新疆轉來的插班生,從頭到腳滿身掛彩。因初來乍到,臉上少見笑容,此時此刻笑容燦爛、手舞足蹈,學生還跟著他跳起了新疆舞。“為什么這么潑‘小新疆’?”我語氣中故意帶幾分責備。“我們歡迎‘小新疆’。”“希望‘小新疆’成為‘新蘇州’。”“希望他早日成為我們的好朋友。”“那為什么還要瞄上我來潑呢?”“老師,我們希望你沒有白發。”“不用染發。”“永葆青春!”“祝愿老師不老,‘小新疆’不小。”一個調皮王領頭喊起了口號。此時此刻,潑水節的重要意義,學生已深刻領悟,讓我高興。師生間的濃濃真情,更讓我激動。
課文朗誦的音樂早已結束,學生卻久久沉浸在潑水節的歡樂之中。
3.總結寫法,走出情境,再讀再悟,為寫找方法
至此,學生通過身臨其境地表演,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潑水節的活動形式、活動意義都有了全面的掌握。“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方法把這些內容用語言文字呈現給我們的呢?”大家再次通讀全文,小組討論,由小組代表交流發言,師生共同歸納出本文寫作技巧主要有三點:(1)總寫與分寫相結合。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了在鳳凰花開的時節,西雙版納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三自然段分寫了潑水節上的活動場面。(2)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第二自然段詳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全文重點部分),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3)特寫細節描寫法“你拿瓢,往我衣領里灌,我端盆,往你身上潑。”“灌”“潑”是兩個特寫鏡頭,由反復煉字而成,讀后令人印象深刻。
三、課后作業交叉延伸
結合課文后面的習題,布置讀寫作業:“收集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資料,仿照本文的寫法,寫成三百字左右的小短文。”第二天閱讀課上,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推薦一名優勝者,全班組織一次“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演講賽”,教師把本課的三點寫作技巧出示在屏幕上,作為評判標準,人人都當評委。
交流的資料涉及面有一定的廣度。全班涉及我國少數民族百分之六十以上,介紹傳統節日有幾百個。有反映傳統節日活動的、有反映宗教節日活動的、有反映民風民俗的、有反映豐收喜慶生活的等等。資料涉及面且有一定的深度。就藏族一個民族一個同學就介紹出了沐浴節、雪頓節、望果節等十幾個節日,重點介紹了望果節是藏族最有規模、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交流中人人全神貫注,以三點寫作技巧為尺碼,嚴格評價參賽短文,這個過程就是對課文的再一次精讀與理解,對本文寫作方法在運用中的內化與吸收。
四、兩者結合的理性思考
1.基本教學模式
從上述精讀課文為例,初步探索提煉出這樣的教學模式:“初讀,整體感知—再讀,理解內容—精讀,語言表達—實踐,遷移運用”。很明顯,前兩個環節側重引導學生得“意”(文章內容、人文價值),后兩個環節側重于得“文”(寫作特點、運用內化)。只要讀寫結合的“點”選擇得好,使“寫”成為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就能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讀”和“寫”兩條線,從而有效地實現“讀寫結合,從讀學寫,文意兼得”多重教學目標。
2.基本教學操作策略
教師在鉆研課本、構思教學時,要重點思考:閱讀教學中如何既讓學生把握文本內容、感悟文本主旨、體會表達情感,又讓學生關注領悟文本在布局謀篇上的特點、作用和效果,也就是要結合典型課文的閱讀教學,有目的地引領學生感知,揣摩文章在篇章結構、謀篇布局、表達順序等方面的特點和作用,結合習作加以運用,并將這些習作的技巧作為評價實踐運用的標準。
3.基本實施方法
(1)引導學生向課文借“題目”,學習自主命題
例如,《歡樂的潑水節》可以變換成:《歡樂的____節》《____的____節》。從題目開始學習模仿,從模仿中學習自主命題,調動學生生活中掌握的素材,寫出自己的作文。
(2)引導學生向課文借“選材”,開掘素材的源頭活水
“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潑水節,你還了解其他少數民族有哪些傳統節日呢?自己查資料,模仿本文寫作方法,寫出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小短文。”這是把學生引入生活、尋找寫作素材的有效方法,會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領悟到生活才是作文的源頭活水,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
(3)引導學生向課文學習寫作技巧
作文有多種技巧:(中年級)先總寫后分寫,先概括后具體,先具體后歸納等常見的構段方式;按時間順序寫、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按觀察的順序寫等常用的謀篇方法;順敘、倒敘、插敘等常用的敘事順序;表現人物品質要通過行動、語言、外貌、心理活動的描寫;寫景狀物應該抓住特點寫等等。這些技巧教者應循序漸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給學生一課一例、一課一得,為基礎教育打下扎實的讀寫基礎。
我國著名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一種教學策略方法是一把鑰匙,各種教學策略方法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在小學語文教材的每篇課文中,都蘊藏著豐富的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資源。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教育思維的培養,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但要靈活掌握、把握時機、巧用教材、恰到好處,找準讀寫的結合點是關鍵。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從而使學生吸收更充分、更靈活,傾吐更自然、更出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獅山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