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學會自己學習數學是新課改思想的一種體現。數學知識重在過程,它既是知識的生成、發展過程,也包括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適時地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關鍵詞:主體地位;實踐活動;自主探究;教學效率
一、主題背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如火如荼開展的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十二字方針,已滲透到了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普遍認為每一堂比較成功的課必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應該是熱熱鬧鬧的。
然而,許多教師也因此而陷入了一種誤區,一味追求其表面的效果,趕課改的“時髦”,課堂也已經形成了一種理論化的模式:一定要學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索,學會自己學習數學正是對此的一種體現。數學知識重在過程,它既是知識的生成、發展過程,也包括學生的思維過程。如果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把學生看作“有想法、有個性的人,”那學生真的會很出色。一堂好的課并不是每個知識點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并不需要將全部時間交給學生,將全部發言權交給學生,下面是我在教學中對幾個片斷的切身體會。
二、案例
小數的意義是學生認識小數的第一堂課,其主要內容是理解將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用0.1、0.01、0.001…表示,從而能將分母是l0、100、1000等的分數改寫成小數。
片段一:
在教學了0.1、0.01、0.001之后,教師問:學了這幾個小數你有什么問題嗎?
生1:小數點后面最多有三個數位么?(教學0.001后)
生2:不是的,一千分之幾是三位,但一萬分之幾小數點后面就可能有四個數位。
師:為什么可能有四個數位呢?你介紹給大家聽聽好嗎?
生2:可以舉一個例子:■可以寫成0.01,小數點后面兩位小數,可是■就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0份可以用■表示,一百份中的10份也就是10份中的一份,所以■=■=0.1,同樣■也是這個道理。
簡析:當這位學生回答完時,其他的學生為之愕然,我又驚又喜,喜的是我的學生不僅對分數的意義已經有了較好的認識(其實學生只是剛剛初步認識了分數),而且思考問題比較嚴密,“可能”這一詞語用得“恰到好處”,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思考是不簡單的。
片段二:
我在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師:剛剛我們已經認識了圓,同學們你們會畫圓嗎?
生:會。(齊聲回答。)
師:誰來介紹一下怎樣畫?
生:用兩支鉛筆、膠帶、硬幣……
師:老師給你們一根線、一支粉筆誰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生:學生一個接一個試畫,但都不能畫好……
簡析:學生無法畫好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手在移動,但是我還是讓學生接著畫,試圖讓學生畫出一個“圓”,顯然我是受到了新課標的影響,要讓學生畫出一個圓,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而學生的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后我想,這絕對不值得花這么多時間,真正畫圓只要用圓規就可以了,在兩三個學生失敗后,我就可以點到即止,應及時地引導學生用圓規畫圓。
三、案例引發的幾點思考
1.并不是每一堂課的每個知識點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探索
有些概念的教學必須是教師傳授的。如,在教學面積單位: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米時,我們必須用數學的精練語言地告訴學生:邊長是一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一平方厘米,這個知識點是學生無法自己探索的,所不同的是學生可以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找一找生活中大約是一平方厘米的物體,通過感受體會鞏固新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讓學生由此及彼得出其他兩個面積單位的定義。因此我們并不一定要在每堂課中或每個知識點都去讓學生探索,而是要事先考慮此知識的可探索性。盡量讓學生該出手時就出手,切實優化課堂教學效率,略去那些浮光掠影的東西。
2.片面理解學生的主體地位
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把整個課堂上的時間全部留給學生,每一點學生親力親為或教師親力親為都是不正確的,教師的角色還是重要的,教育學肯定了我們的身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應視自己為學生中的一員,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合作的伙伴,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引導者,為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但是通過自己幾年的教學我想可以粗淺地概括理解為:民主、和諧、平等加教師的“導航”,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讓我們的課堂少一些嘩眾取寵的“時髦”,多一些扎實、樸實、真實。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龍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