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的揭題開講如同作文開篇,常常關乎全局,意義非同一般。優秀的揭題開講,雖然只發生片刻,但其藝術魅力和獨具匠心常常令人傾倒,久久難以忘懷。它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很快融入課堂學習中,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揭題開講;以疑帶讀;根基
語文課的揭題開講如同作文開篇,常常關乎全局,意義非同一般。巧妙地使用好開課幾分鐘,無論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活躍課堂氣氛,還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是大有益處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堂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優秀的揭題開講,雖然只發生片刻,但其藝術魅力和獨具匠心常常令人傾倒,久久難以忘懷。它既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很快融入課堂學習中,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基礎。下面舉幾個揭題開講的例子談談感受。
一、聯系舊知,順情導入
《和時間賽跑》是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童年”為主題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圍繞“我”痛失外祖母后明白了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從和時間賽跑的經歷中明白怎樣珍惜時間。如何引出“時間”,在課堂開始時讓三年級的學生初步體會到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點。我這樣設計:
師:我知道同學們喜歡猜謎語,今天帶了一個謎語讓大家猜,想不想猜?
生:想!
師:聽好了!“看不見,摸不著,跑得快,不長腳。只見他過去,不見他回頭。”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一起說。
生:時間。
師:對了。有許多詩人曾寫過關于時間的詩,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兩句。(課件出示: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這兩句詩告訴我們什么?
生:告訴我們時間的寶貴。
生:這兩句詩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
師:是的。時間如同滔滔江水一去不復返。太陽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時候;花兒凋謝了,有再開的時候。然而時間過去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有人面對時間不知所措,有人卻和時間賽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文章《和時間賽跑》。(板書:和時間賽跑)
[案例分析]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時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采用猜謎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出時間,既聯系舊知,又讓時間形象化、生動化。從時間過渡到關于時間的詩,也是聯系學生的舊知,體會詩句的意思,力求做到銜接自然。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趣
《淺水洼里的小魚》是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描述的是成百上千條小魚被困在沙灘的淺水洼里,生命岌岌可危,一位善良的男孩把這些小魚一條一條扔到海里去的故事,表達了“珍惜生命,保護動物”的意識。本篇課文生字不多,語言樸實感人。如何讓學生在一開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這些需要救助的小魚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同情心。課堂開始,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師:小朋友們有沒有喜歡的動物啊?我最喜歡小金魚了,因為它們很可愛。有這樣一群魚兒,它們在大海媽媽的懷抱里自由自在地生活著。你看,它們來了!(課件出示一段魚兒在海里遨游的視頻)看完了,你想說什么?
生:大海真漂亮!
生:魚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師:你能把這句話補充完整嗎?(課件出示:_______是魚兒的家,魚兒在_________。)
生:大海是魚兒的家,魚兒在海里無憂無慮地生活。
生:大海是魚兒的家,魚兒在海里快樂地生活。
師:說得都很棒!它們在大海里游戲、玩耍,生活得可幸福了。可是,有一天,一個可怕的巨浪擊中了一群來不及躲避的小魚,它們被拋出了大海,困在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成了一群淺水洼里的小魚,等待它們的將是怎樣的命運呢?讓我們打開書本一起去看一看。請大家把書本翻到132頁,我們一起把課題讀一讀。(板書課題)
[案例分析]我運用比較法,通過“魚兒在海中暢游”和“被困在淺水洼中”的比較,使學生也跟著課文里的小魚兒一樣,從自由自在一下子被困在淺水洼中難展身姿,感受魚兒的可憐無助。為后面同情魚兒生命的岌岌可危,感受小男孩對弱小生命的關愛和不懈救助奠定感情基礎。
三、巧設懸念,以疑帶讀
《白公鵝》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這一單元圍繞“動物”來寫。在學習了豐子愷先生的《白鵝》后,接著學習俄國作家葉·諾索夫的《白公鵝》。課文從白公鵝走路的姿態和平時的活動兩方面寫,表現了鵝的高傲和近似霸道的特點。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這樣設計: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學習了豐子愷爺爺家的《白鵝》,那是一只怎樣的白鵝呀?
生:高傲的白鵝。
生:自以為是的白鵝。
師:今天我們又要來認識一只白鵝,(出示課文插圖)自由觀察一下,這是一只怎樣的白鵝?(生發言)它就是俄國作家葉·諾索夫寫的白公鵝。這只俄國的鵝和中國的鵝有什么異同呢?作者是怎樣來描寫這只白公鵝的?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俄國的白公鵝。
[案例分析]這樣的揭題簡潔,通過設置懸念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因為懸念最具有誘惑力,最容易給學生一種躍躍欲試、急于求知的迫切心理,形成閱讀期待。學生聽完“這只俄國的鵝和中國的鵝有什么異同呢?”這個問題后,感覺很有意思,讀起課文來也就格外認真。
四、巧借錯誤,引發思考
《陶罐和鐵罐》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27課。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塑造了鐵罐的傲慢、蠻橫無理和陶罐的謙虛、友善、克制。這篇寓言故事還給了我們很多啟發,主要告訴我們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堂課的揭題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了一位學生的鋼筆字作品來給大家欣賞欣賞。(幻燈片出示一張書寫美觀的字)評價一下。
學生看到后先是“哇”的驚奇聲,接著有眼尖的學生指著一個字說:“老師,他寫錯了。”繼而其他學生也發現了那個字,紛紛舉手指出那個錯別字。
師:你們的眼睛真厲害!這張鋼筆字寫得漂亮嗎?
生:漂亮是漂亮,就是有一個錯別字。
師:為什么大家都指向這一個小小的錯別字呢?
生:因為錯誤容易被人發現。
生:因為其他字都寫得很好,只有這么一個錯別字。
師:是啊,別人的優點我們往往不會去注意,別人的不足我們卻善于發現,這跟我們今天要學的《陶罐和鐵罐》有關。昨天預習了課文,說說你讀后的感受?
生:鐵罐很驕傲,陶罐很謙虛。
生:鐵罐很傲慢。它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
生:陶罐出土成為文物,鐵罐卻化成了泥土。
[案例分析]這篇課文語言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給我們的啟發耐人尋味。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能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利用短短的幾分鐘,巧妙地從發現鋼筆字中的錯誤,在潛移默化中引發對價值觀的思考。
揭題開講部分是為整堂課的教學服務的,所以在設計這部分時通常都要有整體意識。既要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又要能為后面的教學架起快樂學習的直通車。巧妙地利用好開課幾分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同時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浙江省余姚市馬渚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