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三個基本特征。在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我將教學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時間可以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
一、教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打開《品德與生活》教材,可愛的卡通畫、親切的生活照、簡潔的提示語,既富有童心、童真、童趣,又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和生活邏輯,令人耳目一新。因此,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是上好《品德與生活》的關鍵一環。(1)巧妙地運用書中的圖例。《品德與生活》教材以圖為主,我就用圖片“引發”兒童對自己真實生活進行回憶,“激發”兒童對真實問題的反思、探究。(2)靈活地選擇教學的內容。(3)精心地處理教材的留白。對于留白,有時只需口頭討論,有的可以讓學生書寫,有的還可以讓他們繪畫,這種方式比較常用,有的還可以把實踐活動時的照片、查找到的各種圖文資料進行剪貼展示。
二、環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學生周圍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課堂實際教學的有效性。
1.挖掘校內資源
充分利用我們學校少先隊廣播站和圖書館、電腦室等專用教室,讓《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時間在與其他學科教學、少先隊活動的配合和聯結中彈性地延展,于是我按照《與同學相處需要什么》這一主題開展團結友愛、講安全、守秩序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教育學生改正缺點,養成良好的習慣,適應學校生活。同時結合學校開展的“爭做文明禮儀小標兵”活動,給予獎勵、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不少變化。
2.挖掘家庭資源
學校活動針對《品德與生活》課程而言,只是一個起點、一個引子,或是一個小結、一個展示,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為此,我有意識地創設從家庭生活中提煉的課堂情境,讓生活事件、生活問題參與到課堂中,讓學生對這些存在的問題認真地找一找,仔細地想想解決方法,讓他們在模擬的課堂生活情境中體驗、感悟。
3.挖掘社區資源
充分認識學校周圍環境的價值,積極利用公園、交警中隊、高速集團以及社區中的各種公共設施的教育功能,同時也不放過風景秀麗的塔云山、森林公園等的育人作用,做到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讓山山水水,讓社區中各種公共設施都能成為鮮活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受到生動的教育。在教學《從照片看祖國》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從吃、住、行、購物、通訊、娛樂幾個方面開展調查,學生真真實實地回歸生活,體驗了自己的生活經歷,而且深化了自己的道德認識。
三、網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我認為《品德與生活》在活動組織上,應盡可能地借助網絡環境和使用多媒體手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在《臟亂的害處》這一節教學前,布置學生調查生活中的環境污染狀況。除了親自走進社區、走入社會去調查實踐外,學生通過網絡搜集到許多信息。如,(1)(計算機出示乾祐河的照片)以前的乾祐河水很美,可現在,它變小了,水也不干凈了。(2)現在人口增長,生活垃圾也以每年10%在增長,污染了農田。(3)(計算機出示泡沫塑料盒、一次性紙碗)這些泡沫快餐盒,幾百年不會腐爛……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給了學生心靈的觸動,讓他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保護環境”的迫切需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資源的開發將愈顯其重要性與緊迫性。只要我們能努力把握《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與活動性,從多角度去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相信一定會為未來的《品德與生活》課創造出一個多彩的世界。
(作者單位 陜西省鎮安縣東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