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被重視,課堂理答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備受關注的因素之一。教師科學有效的理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果理答不當,就會嚴重地損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的積極性,熄滅學生求知、思維的火花,甚至使學生徹底失去對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高度重視課堂理答,以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霧里看花——課堂理答的現象
遺憾的是,我們發覺,很多教師或缺少理答意識,或缺乏理答技巧,或缺乏理答機智。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注意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課堂提問的方式與方法,對課堂理答卻不大講究。當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的課堂提問出現答非所問等現象時,出現了處理不當的諸多情景:有的導答無術、左沖右突,環顧左右而言他;有的讓學生當“應聲筒”;更有甚者,見學生答不出,或冷眼相待,或冷嘲熱諷等。諸如此類,不僅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了提問的實際效果。
二、撥云見日——有效理答策略
積極而有效的課堂理答是一種思考、對話和民主的課堂文化,是師生對話的關鍵環節,是最見功力的。如何讓我們的課堂理答充滿智慧而效力于課堂呢?
1.善于傾聽——讓理答捕捉生成的精彩
傾聽,聽懂孩子的心是老師的特殊本領。只有善于傾聽,才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只有善于傾聽,才可能了解學生的思維;只有善于傾聽,才有可能將稍縱即逝的即時生成因素轉變成新的教學資源,生成課堂教學的精彩亮點。如,教學“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圓柱的側面積是100平方厘米,底面半徑是8厘米,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有幾個學生問:“老師,這道題除不盡。”老師不假思索地回答:“用分數計算。”這時有一個學生怯生生地說:“不用除法。”教師一愣道:“你是怎么算的?”這個學生說:“100×8。”老師微笑地看著他說:“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嗎?”學生低聲回答道:“用側面積乘以半徑等于圓柱的體積,因為圓柱的側面積有一個底面半徑乘高,再乘一個半徑就是圓柱的體積了。”得到他的提示,教師馬上組織學生重新思考。這時學生興奮地說:“圓柱的側面積乘以半徑等于圓柱體積的2倍,所以只要用100×8÷2就可以求出圓柱的體積了。”此時師生沉浸在一片興奮之中。課堂是瞬息萬變的,是動態生成的。雖然這個學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確,但由于老師的認真傾聽,及時捕捉了學生的思維亮點,使教學獲得了精彩的生成,使課堂煥發了生機,生成了精彩課堂!
2.多樣評價——讓理答折射人性的光輝
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評價行為。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為了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做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促進師生、生生的心靈溝通。例如,“軸對稱圖形”的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把它對折,按自己的想象,剪出一個圖案。(學生剪出了各種各樣的圖案)
師:你認為我們所做的這些軸對稱圖形有什么特征?
生1:沿著一直線對折,直線兩邊互相重合。
師:你能用自己的語言非常簡練地把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概括出來,非常好!
生2:蝴蝶、蜻蜓、飛機等都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舉出了現實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說明你的觀察能力很強,很熱愛生活,非常棒!
生3:我覺得正方形、長方形、圓、等腰三角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師:你能把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是軸對稱的挑出來,真不簡單!
生4:我認為平行四邊形也是軸對稱圖形。(許多學生當時就表示反對)
師:不管他的回答是否正確,但他注意傾聽別人發言,并及時補充,發表自己的見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大家應當表揚他!同時他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激勵,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對激勵的渴望更甚。教學中,教師應從不同方面去評價學生,使每個學生在教師的贊賞聲中建立自信,同時更使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得到關懷,讓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
對于班級中不同的學生還可以送出不同鼓勵性的話語。比如,學生課堂上踴躍發言,你可以對他說:“你很善于思考,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非常棒。”同樣的道理,當學生站起來不能流利地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投去期待的目光,對他說:“別著急,慢慢想。”學生回答問題詞不達意,你可以這樣評價:“老師知道你心里想對了,可語言方面還需認真組織一下,再重新試一試,好嗎?”等等。這樣的評價突出了問題的焦點,一語道中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存在的問題,使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進步。剛才說的都是言語理答,其實在課堂中,我們還要善于運用非言語理答。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佩服的大拇指、一次溫柔的摸摸頭、一次親切的拉拉手、一次肯定的點點頭,這些都是理答,有時可以起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呢!
課堂理答是一門藝術,它充滿智慧、情感、技巧。課堂理答非常重要,它能引領學生走出理解的誤區,它能提煉一節課的課眼,它也能給課堂帶來精彩而有效的生成。作為一線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讓智慧理答演繹課堂精彩。
(作者單位 福建省晉江市青陽街道高霞小學)